正文 第19章 逆流而上 (2)(2 / 3)

與此同時,在與高通進行了持久而艱難的談判後,中興最終在2000年10月和高通簽訂了研發協議(該協議也是中國廠商中最先達成的類似協議),在該協議下,中興就可以像北電、朗訊等公司那樣采用高通的CDMA基帶處理芯片,從而大大縮短了研發的進程,又解決了專利授權問題。之前,芯片一直是困擾中興CDMA進程的最大困難之一。

就在這一年的12月,幾乎是小靈通的政策首度出現放鬆跡象的同時,中興成為第一家在CDMA基站、核心網和手機上都通過中國政府入網測試的廠商,公司的試驗網也已經建設成功,這意味著它已經作好了CDMA商用的全部準備。而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臨近,中國政府也首次明確表示將支持全國性的CDMA網絡的建設,並且將之前由長城集團進行的CDMA試驗網絡劃歸中國聯通,由中國聯通進行CDMA的建設與運營。

但戲劇性的場景並沒有因此結束。有了GSM前期投資的經驗,中國政府現在顯然不再僅僅把CDMA當成與美國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行談判的一個籌碼,而且希望從中獲得更多,至少不願意像GSM那樣支付過高的價格。這種轉變對中興至關重要。

一直以來,在CDMA的不確定因素之中,除了上與不上之外,還有采取何種標準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全球CDMA的絕大部分商用案例都建立在CDMA IS-95版本之上,但業界一致的看法是,建立在CDMA2000 1x的3G才是CDMA作為一種更有前景的技術轉敗為勝的關鍵。2000年10月,韓國SK電訊已經推出了世界上首個3G CDMA2000 1x網絡。但侯為貴認為中國更有可能采用已經大規模商用、更具成本優勢的CDMA IS-95,而非技術先進,但成熟度與成本都欠佳的CDMA2000 1x。

但讓侯為貴感到意外的是,在2001年春天的中國聯通CDMA首期招標中,中國聯通卻選擇了2000 1x作為建網標準。這一決定無疑將中興等中國公司擋在了門外,因為即便在西方,該技術也尚未大規模商用。無論是中興還是華為,離商用的目標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由於通信係統具有很強的先占性,在首批招標中被排除在外的中國公司將很難在未來有機會扭轉局麵,就像在GSM中一樣。

但很快形勢又發生了逆轉:由於缺乏競爭,西方公司報出的價格遠遠超出了中國聯通先前的預算。而中國政府的態度也顯然傾向於改變遊戲規則,隨即中國聯通宣布將重新進行招標。局勢變得對中興有利,因為要達到降低成本的目標,中國聯通必須保證至少有一家中國設備商參與進來,既然在CDMA2000 1x沒有一家中國公司有成形產品,那麼轉而采用中興已經準備好的CDMA IS-95就順理成章了。當然,這樣做還可以讓中國聯通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一個成熟的網絡,從CDMA IS-95到CDMA2000 1x可以實現平滑的升級,並不會增加後續升級的投資。

最終,中興成為唯一一家以獨立身份中標的中國公司,獲得了價值120億元(比中國聯通此前200億元的預算減少了40%)訂單的7.5%,其他份額為朗訊、北電、摩托羅拉等北美公司和三星、愛立信所分享。盡管中興獲得的10個省份中僅有廣東一省屬於經濟發達地區(而且中興中標的還是廣東不發達的地區),中國聯通也很可能並不是真正看好中興的技術,而隻是希望借中興壓低西方公司的價格,不過毫無疑問,它為中興拿到了進入CDMA領域的首張入場券,甚至可以說是無線領域的首張正式入場券。

這是一個裏程碑。盡管從1997年開始,中興就下定決心進入無線領域,但在這之前,中興依然嚴重依賴傳統的固網交換機和接入網業務。中興要在無線領域有所作為,就必須在兩大主流的技術體製內占據一席之地。中國聯通作為中國兩大主要的移動運營商之一,也將憑借龐大的中國市場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的份額。現在,中興已經敲開了它的大門。

憑借在CDMA和小靈通這兩個市場的成功,中興的移動業務終於第一次超過固網交換與接入網的收入。到2002年12月的中國聯通二期招標結束時,中興又將原有的10個省份擴大到12個,合同金額達到15.7億元,市場份額也增加到15%左右。如果說第一期招標還有一點運氣的成分的話,那麼現在中興已經拿出了讓人信服的真本事。在這次招標中,中興獲得了重慶價值7 300萬元的交換與基站係統合同,這是中興第一次進入一級城市的核心設備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