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創業時代 (2)(2 / 2)

到1996年,公司終於迎來了一個質的飛躍:11月,公司的萬門交換機最終敲開了市話市場,成為湖南嶽陽市的設備提供商,據說這也是國產交換機在中國市話中的第一個交換局。之前,這個市場一直由西方公司及其在中國的合資工廠牢牢控製。

1997年1月初,中興在中國首創的接入網產品又在湖南益陽和上海青浦開通試驗網,不久後又在中國掀起了一股接入網熱,包括華為等一些之前不願意參與的公司現在也衝了進來。這個技術成為中興等中國公司穿透西方公司銅牆鐵壁的核武器,因為它徹底消除了西方公司不同標準之間的區別,並允許語音、數據和圖像同時傳輸,而這恰恰是此後通信業的潮流所指。

一旦產品被研發出來,市場競爭力也隨之而來。由於中興當時的價格大約隻相當於西方廠商的1/3~1/2,國內運營商也樂見其成,願意在必要的時候給予一些政策上的傾向。

1991年,中興的500門局用程控交換機的價格是每線700元,不久後又將價格直降到每線580元,而同期國外公司的價格卻高達每線300~400美元,直到1996年它們的價格才降到中興1991年時的水平,而此時中興的價格也更低了。

直到今天,中興仍然奉行這樣的原則,“在保證合理利潤的前提下,產品以略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麵市,以優良的性價比確立競爭優勢”。

公司的大多數產品一經問世,很快就在市場上“賣瘋了”。據中興一位早年參加過2 500門交換機銷售的現高層介紹,由於排隊等候簽單的用戶太多,以至於負責簽單的員工不得不對訂單進行批處理,甚至簽字的筆都因為超負荷使用而斷了。

隨之而來的是任何一家新生的技術型公司都羨慕的良性循環:每一個重量級產品的推出,都為公司注入新的增長動力,而增長又為新的研發提供投入資金。1993~1996年,中興的主要收入貢獻者是2 500門產品,這期間中興的收入從1993年的1.7億元猛增到1996年的6.8億元。

從1997年開始,萬門交換機和接入網接過了增長接力棒,1998年,中興的年收入首次突破40億元1。1993年,公司還隻有574人,但1998年時中興已經是一家超過3 000人的中型企業。正是在這期間,中國固話突飛猛進,1992年時的固定電話用戶數首次突破1 000萬,1994年上升為2 729萬,1998年則達到8 742萬。

還記得侯為貴之前曾經提到的嗎?“別人的冬天,就是我們的機會”。1999年之前的中興,抓住了一個機會。

1989年,西方公司因為政治等方麵的原因紛紛撤離中國,將中國業務交給合資公司。雖然後來它們又都回來了,但此時全球通信設備業的潮流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隨著摩托羅拉在1985年開通世界上第一個移動通信網絡,通信業已經開始著手迎接移動時代的到來,到中興推出2 500門設備的1993年,數字移動通信(GSM)的時代已經在西方世界率先開啟,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西方公司的注意力,讓它們全力投入到移動設備的研發上,坐視中國公司在有線領域的崛起。

1996年,中興萬門交換機和接入網進入收獲期,也正是以此為起點,中國固定電話用戶數在一個高基數之上開始了爆炸式增長,這個增長一直持續到2007年才告結束,此時用戶數已經高達3.5億。從1999年開始,中興便幾乎穩獲這個市場30%以上的份額。

毫無疑問,固定電話設備成為中興拓展無線等新業務的穩定的現金產生器,並為其奠定了技術上的基礎。即便到了今天,中興很多產品的開發平台還是建立在萬門交換機之上。這意味著從此以後,56歲的侯為貴將會有更大的空間去實現他的勃勃雄心,而一個激情四溢的創業時代行將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