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川端康成(1899—1972)
1899年6月14日,川端康成出生在大阪。川端康成幼年時,父母因患肺結核相繼去世,川端康成由祖父母撫養,姐姐則寄宿在姨夫家裏。祖父母對川端康成十分溺愛,以至他整天被關在陰濕的農舍裏。但不久,祖母、姐姐、祖父又相繼去世。這段經曆在川端康成的心裏留下了深深的陰影,使他對生命和死亡感到虛幻而又畏懼。致使他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川端康成隻有沉迷於書海,來擺脫現實的苦悶。
十七歲時,川端康成給《文章世界》寫小品,並入選了該雜誌投票選舉的“十二秀才”。次年,川端康成考入第一高等學校,開始接觸日本文壇和俄國文學。畢業後,川端康成進入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參與複刊《新思潮》(第六次)雜誌,並在該雜誌上發表了短篇處女作《招魂節一景》。大學期間,川端康成除了寫小說之外,更多的是寫文學評論和文藝時評。在《文章俱樂部》列舉的新晉作家中,川端康成名列第一。不久,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誌著他正式登上了文壇。
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和橫光利一等青年作家發起了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並創辦了《文藝時代》雜誌。但川端康成並不接受新感覺派的文學思想,不久便離開了新感覺派,尋求適合他的文學道路。
1926年,川端康成出版了他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此後,川端康成又轉向新心理主義,從意識流上尋找出路。為此他學習了喬伊斯的意識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並於五年後,出版了日本文壇最早出現的新心理主義的作品《水晶幻想》。雖然有所成就,但在這些年的研究中,川端康成開始懷疑西方式的小說對日本人是否合適,並對此進行了新的探索,在吸收西方文學的技巧、表述方法和理念的同時也開始注意日本化。
戰爭期間,川端康成創作了《花的圓舞曲》《母親的初戀》,及自傳體小說。在亂世中,川端康成一心研讀《源氏物語》,以忘卻戰爭的紛擾。而對古典文學的鑽研,也使川端康成將文學創作的重點轉向了日本本土。
在結合西方的經驗和日本化後,川端康成創作了他的巔峰之作《雪國》。此後,隨著川端康成對文學理論的探索和創造力的發揮,接連創作出了獲得巨大成就的作品,如《千羽鶴》《古都》等。
1957年,川端康成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此後,川端康成先後榮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勳章、法國政府的文化藝術勳章。1969年,因“敏銳的感受,高超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諾貝爾基金會授予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死亡。
川端康成的作品特點
作品將傳統文化精髓和現代意識相融合,並結合了日本的寫實主義和東方精神主義。同時,在嚴謹而工整的文學結構中,融入了意識流的寫作方式,使作品涉及的範圍更廣,但其文學結構也對意識流進行了限製,使之不遊離於主體線索之外。作品將自然描寫和人的心理分析相結合,並使兩者互為表現。
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伊豆的舞女》
小說中,出身貧苦的主人公在伊豆旅行時,與身為舞女的女主人公之間產生了一種自然而高尚的感情。兩個人之間相互尊重,彼此進行了坦率的交流。舞女對主人公的體貼,讓主人公感到了生活的溫暖。在交往中,舞女受人歧視的悲慘生活,也赤裸裸地展現了出來。
小說通過兩個人的交往,描畫了一個在悲慘處境中,由於人們相互撫慰而形成的空靈美好境界。
《雪國》
主人公駒子出身悲慘,很小便淪落風塵,接觸到了紙醉金迷的生活,在不幸的生活中掙紮過活。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沉淪,而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憧憬,為此她勤學技藝。在溫泉旅館時,駒子結識了從東京來的紈絝子弟島村。在島村身上,駒子注入了她最真摯的愛。但島村對她則沒有特殊的感情,將與她的露水姻緣當成一種買賣。而駒子的經曆使她對愛的理解產生了偏頗,形成了一種病態的愛,以致在丈夫去世之時,仍不聞不顧,堅持送島村踏上離開的火車。
小說淒美地展現了一種令人心酸的愛情悲劇,人物和場景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虛無,在朦朧中展示事件,創造出一種超越現實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