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日本許多文學家的作品都趨於唯美、象征,使用現代主義的創作手法。這大大刺激了芥川龍之介對文學創作的熱情。
在經過一年的醞釀後,芥川龍之介於1914年發表了處女作《老年》,同年還發表了《青年與死》等作品,邁出了步入文壇的第一步。
在校期間,芥川龍之介的養父和生父的事業紛紛遭遇失敗,生活的重擔落到了芥川龍之介的身上,他要靠預支稿費才能維持正常生活。但不久後,生活卻再次給予他一次重擊:姐夫家因失火而傾家蕩產,背負高利貸的姐夫絕望自殺,而那筆高利貸落到了芥川龍之介的身上。沉重的生活負擔,使芥川龍之介心力交瘁,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不得不靠安眠藥入睡,又因為過量服用安眠藥而造成了幻想症,食欲缺乏,患上了胃病。
1916年,芥川龍之介發表了《芋粥》《手絹》等作品,並出版了第一部創作集《羅生門》,但並沒有受到重視,他也沒有想過去當一名專業的作家。大學畢業後,芥川龍之介在海軍學校做了一名教員。任教期間,芥川龍之介在《新思潮》雜誌發表短篇小說《鼻子》。這篇小說受到夏目漱石的讚賞,他還給芥川龍之介寫了一封鼓勵信。得到夏目漱石的鼓勵,芥川龍之介堅定了當作家的信心。三年後,芥川龍之介辭去教職,來到每日新聞社任職,曾以大阪每日新聞視察員的身份來中國旅行四個月,先後遊覽上海、南京、長沙、北京等地,回國後發表《上海遊記》和《江南遊記》等。
芥川龍之介生活在昭和末期到大正時期的過渡期,這個時期充滿了動蕩,社會閉塞卻又有開放的跡象。同時,身為作家,芥川龍之介對人民的苦楚和社會的醜惡有敏銳的感知能力,他曾對馬克思主義抱有希望,但同時,他又不相信社會製度終將會有所改革。同時,他的家庭和人生經曆也使他十分苦惱。這一係列的矛盾和苦惱,使得芥川龍之介晚年頗受折磨。
1927年,在創作隨想集《侏儒的話》(未完)中,芥川龍之介的絕望而痛苦的心情表露無遺。7月24日,悲觀絕望的芥川龍之介服下致命的安眠藥,留下了一封遺書後,便離開了人世。
芥川龍之介的作品特點
芥川龍之介選擇曆史小說的形式來實現自己文藝追求的目標。作品在野史、神話、傳說,乃至史詩中尋找材料,並將其想表達的觀念融入曆史的素材裏。這一做法並非憧憬或懷念過往,而是借助曆史的舞台,展現現代的事,對現實和人生進行理性的思考。
在從古典文獻中挖掘藝術生命的同時,芥川龍之介還從西方的造型美術和文藝,加深對西方文學藝術的理解。作品融合了東西方對立的文藝精神和技法,並將西方文學精練的心理描寫,運用到曆史題材中,又保持近代文學的架構,形成了獨有的文學風格。
作品結構簡潔,又不失故事的完整性傳統。在表現事物時,從不使用未經錘煉的語言,而是精心選擇最適當的語言,以收到最佳的表現效果。同時,在選創作文體時,絕不死板,而是根據題材來進行選擇,兼用古典文體與近代文體,並保持其完整性。
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羅生門》
小說講述了在戰亂時期被主人趕出家門的仆人,因為饑餓而麵臨著是當強盜還是就這麼餓死兩種選擇。當他來到羅生門,這個堆放死屍的地方時,他想從這些死人身上搜一些錢財以渡過難關。此時,他看到一個老嫗在拔死人的頭發,雖然老嫗用“都是為了生存啊”為自己辯解,但仆人仍對她感到厭惡。然而最後他也感到老嫗說得有理,便搶了老嫗的衣服逃走了。
芥川龍之介借用了《今昔物語》第二十九卷的藝術材料,然後運用奇特的思想表達方法,將主人公仆人前後的思想和行為,開頭的憎惡老嫗拔死人頭發以謀生的正義感,到後來為了謀生而剝老嫗衣服的惡行並列起來,在引起善惡變化的條件下觀照其合理性與非合理性。
小說將現代社會的“現實場”放置在日本的曆史之中,通過細致地描寫仆人和老嫗的心理過程,來揭示人在善與惡、美與醜的對立中所流露的不安定心緒,同時在對人的自私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情況下,將矛盾的並存絕對化,達到以冷眼的旁觀者觀照混亂與無序的社會上的利己主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