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黃粱一夢(1 / 2)

又是一年綿雨秋,陰雨愁煙沁人心。

十年寒窗滿經綸,秋潤及第門楣耀。

待得他鄉舉子歸,書生意氣盡招搖。

天上文曲下凡塵,苦盡甘來人上人。

渭水如潮,滔滔不息。運河熙攘,車水馬龍。秋雨連綿,細雨如絲。斷橋花傘,才子佳人……勾勒出一幅精美的江南煙雨圖。

又是一年秋,三載催人老。

渭水,溝通南北,千裏無阻,北上直通州郡渭水城。

如今又是一年鄉舉時,渭州學子紛紛北上赴試。隻盼得金榜之上名在孫山前,從此光宗耀祖,官運通達,平步青雲,施展抱負,成為人上人,走上人生巔峰。

但是,人生不如意者十之ba九。

古往今來,渭水承載了多少離恨淚,多少相思愁?大乾學子如過江之鯽,真真能夠越過龍門又有幾人?

長夜慢慢,今宵苦短。

千裏長堤,風景如畫。楊柳妖嬈,漁歌唱晚。花舟錦簇,燈火闌珊。美人遮麵,琵琶絕響……

各地的才子在這揚州城放縱,良宵苦短。揚州,繁華之地,是此去渭水城的最後一站,過往船隻無不在此停歇。如今由於三年一度的鄉試,這裏顯得格外的繁華。

此刻,花燈通明,布滿了渭水兩岸。青年才俊,佳人花魁,好不快活。

碼頭數裏之外,有一座矮山,山上一點獨火搖曳,幽暗靜謐,和那繁華的碼頭猶如隔世。

山上有一座破廟。這廟宇原本就不大,後來渭水貫通,這裏變成了花天酒地的才氣脂粉場所,廟裏的和尚們不能靜修悟佛,便也就搬離了此地,這座廟宇也便空置了下來。

這倒是為往來的貧寒子弟們提供了遮風擋雨的去處。

此刻的楊舟正捧著書卷細度,豆粒般的油燈輕輕的搖曳著,將他的影子拉扯得扭曲。他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多少次趕考,多少次在這座破廟裏駐足過夜了。

過了今夜,明天他就要又一次踏上那讀書人宿命裏的“戰場”,成功者名利雙收,失敗者黯然落淚。

但是,楊舟已經不知道多少次落榜,已經習慣了非議,變得有些麻木了。那遠處浮華喧囂的世俗之音,每隔三年都要鑒證一次他的失敗;川流不息的渭水每隔三年要承載他的愁情和不甘。

讀書人,為了三個字他蹉跎了多少歲月?

如今的楊舟已是天命之年,行將朽木,卻依然放不下這個名稱。其實不是為了虛名功利,他隻為了雙親的期待和囑托,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後,能夠無愧的去見雙親。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唯恐遲遲歸……”

楊舟長長的歎了口氣,心裏不由的升起一抹思鄉之情。

他挑了挑油燈,以便讓自己昏花的老眼能夠看清楚一些。油燈照得他一張沉澱了歲月滄桑的臉明暗不定。

其實,這四書五經,儒家經典,孝廉之科他已經爛熟於心,倒背如流,可是無論他怎麼努力都攔不住世俗人情的滾滾洪流。

這麼做也隻是讓自己心安而已。

“老丈,從何而來,前往何處?學生方才讀書入了神,忘記了問候,望老丈莫怪。”楊舟行了一個書生禮,一絲不苟。

不知何時,一名華發如銀、身形幹枯的老翁已經到老廟之中。他端坐在一旁,用石塊支起一口鐵鍋,灶下爐火旺盛,青煙嫋嫋,鍋子裏沸水滾滾,絲絲香氣彌漫子在老廟之中,為這寂寞、黑暗的夜增添了一絲溫暖和生氣。

那老翁閉目養神,雖已老邁,但是看上去精神矍鑠,有一股出塵的氣質,宛若世外隱修的高人。

“哦,又是你這個老秀才啊。”老翁抬眼看了看楊舟,輕笑道:“怎麼,今年又趕考?”

“敢問老丈,以前我們見過嗎?實不相瞞,學生的確是去趕考。”

楊舟恭恭敬敬的,讀書人重禮節,而且楊舟早就習慣了這類風言風語,自然不會在意老翁的調侃。

“也難怪你考不上。憑你這愚鈍的資質,除了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除了知道那些虛假的仁義道德,宗教禮法,又怎麼知道這個世界遠不是你想象中的簡單,各種蠅營狗苟,烏煙瘴氣之事可多著呢。至於,老頭子我和你已經不知道見過多少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