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囊炎
姆囊炎在醫學上稱為拇指外翻,患有此病的人大腳趾不是向前伸直,而是向側方伸展。其最大特征就是大腳趾根部的骨狀隆凸,有時還會出現紅腫的現象,甚至可能產生輕微或者嚴重的痛感。如果是小腳趾的根部出現了骨狀隆凸,則可能是小趾囊炎。重要的是,姆囊炎也可能是關節炎迫近的健康警示信號。
腳趾異常
第四趾出現蒼白、水腫,有可能是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信號。腳趾關節部有水腫的現象,可能是盆腔炎或胸膜炎的表現。若第二、三趾出現足底側水腫。可能預示著眼底病。另外,如果觸壓腳部的時候出現酸、麻、脹痛等感覺,也可能是神經疾病、皮膚疾患、血液病、外傷、炎症、風寒、痙攣等導致的。
腳趾甲異常
如果發現腳趾甲不平、有縱溝、薄軟,甚至剝落,很可能是營養不良;如果腳趾甲多嵌入肉中或呈鉤狀,要警惕多發性神經炎、神經衰弱或脈管炎;如果腳趾甲凹凸不平,要警惕肝腎疾病;如果腳趾有凹陷,要警惕肝硬化或肝癌;如果腳趾甲變成青紫色,很可能患有循環係統障礙;如果腳趾甲呈蒼白色,很可能是貧血;如果經常感覺腳趾甲麻木,要警惕心血管疾病;如果發現大腳趾經常腫脹,要警惕糖尿病。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腳趾呈現異常現象時,一定要到醫院進行相應的檢查,排除健康隱患。
巧動腳趾助腸胃小貼示
中醫經絡理論認為,人體的五髒六腑在腳上都有相對應的穴位。人的第二和第三腳趾與腸胃有關,胃腸功能好的人,第二、三腳趾往往粗壯而有彈性,站立時抓地牢固;反之,這兩個腳趾多幹癟而無彈性,站立時往往抓地不牢。如果經常活動這兩個腳趾,可以達到健胃的目的。活動腳趾的方法非常簡單,在這裏為你推薦兩個小方法,趕快試試吧!
腳趾取物
每天洗腳時可在盆裏放一些橢圓形、大小適中的鵝卵石或其他物體,在泡腳的同時練習用第二、三腳趾反複夾取。溫水泡腳有利於疏通經絡,腳趾夾取鵝卵石或其他物體可刺激局部胃經的穴位,堅持練習對胃病患者大有裨益。
扳腳趾
反複將腳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時配合著按摩第二、三腳趾趾縫間。對消化不良及有口臭、便秘的患者,宜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以達到瀉胃火的目的;對於脾胃虛弱、腹瀉者,可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
腳跟疼痛非小病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曆:與人逛街或走路時,即使並未走多遠,且別人還樂得自在,自己的腳跟卻酸軟疼痛,甚至在不走路的情況下,也總感覺無力?腳跟是人體保持平衡的重要支撐,稍有不適就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腳跟經常疼痛,那就要提高警惕了,因為這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先兆。通常導致腳跟疼痛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麵。
假性腳跟痛
導致此病的原因有很多,如跟腱炎、跟後滑囊炎、跟腱撕裂傷、跟腱膜炎等。許多時候是在負重勞累、寒冷刺激、穿鞋不合適,如過高、過硬的鞋底或路麵不平整以及肥胖等情況下使腳跟負重過大而引起疼痛。此類腳跟腳底痛經過休息和治療,可以緩減腳跟腳底局部軟組織受擠壓和刺激的狀況,進而使疼痛減輕或消失。
真性腳跟痛
一般來講,如果是真性腳跟疼痛,拍攝X光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物,痛點集中,沒有其他征象。一般來講,骨刺導致的腳跟疼痛非常劇烈,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跟踮炎
如果經常感覺腳跟疼痛,要警惕跟踮炎,這種疾病一般是由於過度勞損、損傷引起的,而疼痛常常是由於水腫造成水腫炎性反應,需要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
全身性疾病
有時,腳跟疼痛還是由於一些全身性疾病導致的,如軀體兩側及兩下肢的肌肉張力不對稱,以及脊柱側彎、長短腳、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等疾病,導致兩腳負重比例不均勻,單側腳跟長期超負荷,進而出現疼痛。
所以,不要以為腳跟疼痛隻是疲勞過度,一定要警惕其他疾患。
防治腳跟疼痛小貼示
生活中,有一些小方法能夠幫助我們預防腳跟疼痛,如果你有腳跟疼痛的情況,不妨一試。
選擇舒適的鞋
鞋子是否合適,對於腳的負擔而言有重要的影響。平時盡量不穿硬底鞋和薄底的鞋,要選擇厚底、鞋底軟硬適中的鞋,最好後跟部有一定的弧度,以適應足跟的弧形。另外,要記得墊上鞋墊,盡量選擇偏軟舒適的鞋墊或足跟部專用軟墊,如矽膠製成的跟痛墊,保護足跟,減輕摩擦。
防止腳部疲勞
平時要避免長時間走路;如果需要長時間走路,那麼遠途之後,一定要用溫水泡腳,緩解腳部疲勞,防止腳跟疼痛。
適當運動
平時多增強足跟部關節、韌帶的彈性和韌性,可以適當地進行慢跑、散步、騎車、打乒乓球等體育活動。
黃豆根泡腳
如果感覺腳後跟疼痛,可以用黃豆根泡腳。具體方法如下:準備黃豆根500克,將黃豆根洗淨,放入鍋中加入750毫升清水煎至水沸,略溫時浸泡腳後跟。一日數次。
熟地肉桂方
準備熟地25克,肉桂3克,牛膝、木瓜、杜仲、當歸各10克,防風、炙甘草各6克。以上藥物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後服用。每日1劑,可有效防治腳跟疼痛。
腳氣從何而來
你是否經常感覺雙腳在鞋子裏十分悶潮,而且特別癢,隻能不停地在地上來回蹭腳,真是恨不得把鞋子脫了抓一抓?回家後你發現,原來是腳趾縫中出現了很多小水皰,有的地方還發白了,難道自己得了腳氣?
腳氣是一種由真菌侵犯腳趾、腳背、腳底等皮膚的表層,進而引起感染部位瘙癢的常見急性或慢性皮膚病。這種疾病非常頑固,病程較長,現代成年人有70%~80%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腳氣,夏季病情加重,冬季稍輕,也有人長年遭受腳氣困擾。出現腳氣的人,通常是腳趾間起水皰、脫皮或皮膚發白濕軟,甚至出現糜爛或皮膚增厚、粗糙、開裂,蔓延到腳底及其邊緣部位等症狀,瘙癢劇烈。如果破損的皮膚感染,還會出現局部化膿、紅腫、疼痛,甚至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小腿丹毒以及蜂窩組織炎等。另外,如果用手抓癢,腳氣還會傳染到手上,導致手癬甚至灰指甲。
腳氣一般有三種,即水皰型、角化型、糜爛型。
水皰型
這種腳氣通常發生在腳緣部,發病初期的症狀為皮膚出現飽滿的小水皰,有的可以融合成大皰,且皰液透明,周圍無紅暈。由於腳氣瘙癢難忍,在抓破後會繼發細菌感染而引起膿皰、丹毒或淋巴管炎等。
角化型
這種腳氣通常發生在腳跟部,最常見的症狀是皮膚粗厚、幹燥,並伴有脫屑、發癢、皸裂等情況。角化型腳氣病程發展比較緩慢,治愈難度很大。
糜爛型
這種腳氣通常發生在第三與第四,第四與第五腳趾之間。發病初期,會感覺到趾間潮濕,並浸漬發白或出現小水皰,在幹涸脫屑後,剝去皮屑的部分常為濕潤、潮紅的麋爛麵,奇癢難耐,容易繼發感染。
防治腳氣小貼示
腳氣會給人們的正常學習和工作造成很大影響,奇癢難耐的感覺讓人無法集中精力做事情,因此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預防腳氣的出現。
足部清潔
平時一定要保持足部的清潔和幹燥,這是預防腳氣發生的前提。生活中一定要做到每天洗腳,洗腳時不要用堿性肥皂等有刺激性的化學用品。如果趾縫比較緊密,可以將衛生紙夾在中間,以便吸水通氣,保持清潔。
合理飲食
平時一定要多吃維生素含量豐富的蔬菜、水果和五穀雜糧等,少吃辣椒、生蔥、生蒜等容易刺激出汗的食物。
良好的衛生習慣
腳氣會傳染,因此,在生活中不要使用別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也不要在澡堂、遊泳池旁的汙水中行走。另外,鞋櫃也要經常通風、晾曬。如果鞋櫃不能移動,就要定期用消毒液擦洗,或是放入幹燥劑,祛除潮氣,以防傳染腳氣。
正確治療
在出現腳氣後,有些人往往用土法來醫治。這樣雖然可以止癢,但絕對無法治根。有些土法刺激性很大,很容易造成過敏反應。所以,當出現腳氣症狀時,最好到醫院接受治療。
食物療法
如果出現腳氣,可以試試下麵的食療方法。
(1)黃豆米皮糠。黃豆100克,米皮糠160克。將黃豆與米皮糠用水燉熟吃。
(2)紅棗陳皮赤豆湯。陳皮4克,赤豆70克,花生仁120克,紅棗10枚,白糖少許。洗淨陳皮、赤豆和紅棗,將其與花生仁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煎。
腳臭,讓人羞於脫鞋
生活中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曆?忙碌一天回到家裏,迫不及待地換鞋進屋躺在床上。想閉眼休息一會兒,可還不到兩分鍾,一股濃烈的氣味衝進鼻子裏,而臭味的源頭正是自己的雙腳。或者,去親朋好友家串門時,總是羞於進門換鞋,擔心一脫下自己的鞋,便會“香味四溢”。腳臭產生的難聞氣味給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使人在心理上承受嚴重的負擔。那麼,為什麼會有腳臭呢?
人的腳心分布著大量的小汗腺,每平方厘米的約有620個汗腺,而其他部位每平方厘米隻有140~340個汗腺,所以腳心比其他地方的出汗量要多。一般來說,人在劇烈運動、穿透氣性較差的鞋或長時間行走後,腳汗會增多。另外,如果情緒激動,交感神經衝動增加,乙酰膽堿分泌量增多,也會引起腳心出汗增多。正是因為腳心容易出汗,所以如果腳悶在鞋子裏的時間過長,沒有及時地透氣或是洗腳,就會出現難聞的腳臭味。另外,有時腳臭也是身體內部某些疾病導致的,需要提高警惕。
脾胃失調
我國中醫認為,雙腳多汗多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而導致的。脾胃失調可分為脾胃虛弱和脾胃實證兩種。一般來講,如果脾胃虛弱,往往會出現口幹舌燥、心煩不安、舌紅少苔等症狀,這是津液不足的虛熱症;如果是脾胃實證,通常會出現口臭口苦、大便不暢、小便黃濁、舌苔厚膩等症狀,多是由於飲酒過多及過食辛辣肥甘所致。上述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腳臭多汗。
全身性疾病
如果患有甲亢、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也會出現腳部多汗、腳臭的症狀。
防止腳臭小貼示
腳臭不僅讓自己難堪,也讓周圍人反感,因此平時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防止腳臭的發生。
首先,平時一定要注意腳部的清潔和幹燥,每天用溫熱水或淡鹽水泡腳10~15分鍾;另外,最好每天換洗襪子,睡覺時也最好不要穿襪子;平時不要穿太緊的鞋襪,以免阻礙足部的血液流通;平時愛出汗的人,可以在足部抹上一些防汗油。
其次,平時要注意腳部的透氣,不要穿透氣性不好的鞋子,避免造成腳汗增多,出現腳臭。
再次,在劇烈運動之後,一定要及時用溫水洗腳,並進行按摩,洗腳後及時擦幹,避免雙腳受涼。
最後,平時少吃容易出汗的食物,如辣椒、生蒜、生蔥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