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西北幹旱地區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尤其是肅南冰溝是張掖丹霞地貌景觀的精品所在,也是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張掖丹霞主要由中生代白堊係砂礫岩、泥岩構成,曆經千萬年地質構造運動,以及風雨侵蝕、溶蝕、流水切割和重力崩塌等多重物理化學作用而天然形成,主要表現形態有窗欞狀宮殿式、柱狀和峰林狀、疊板狀、泥乳狀和蜂窩狀等。因氣候幹燥,植被稀疏,張掖丹霞地貌全不同於中國東南部濕潤地區常見的赤崖高聳、綠意盎然、碧水縈繞的景觀,而是呈現出咄咄逼人的朱紅色和紅褐色,場麵之壯觀,氣勢之磅礴,造型之奇特,展現了西部地區丹霞地貌特有的剽悍與壯美,令人震撼。
同樣使人驚歎不已的,還有分布於臨澤縣南台子、刀子和敖河蘆葦河一帶一百六十餘平方公裏的彩色丘陵,這是國內唯一一處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的複合區。主要由白堊係泥岩及砂岩構成,千萬年以來在熱力崩解、流水侵蝕和風力剝蝕等多重作用下,使得原來的塊狀岩石破碎,在原地被剝蝕或殘積而成的五彩繽紛的地貌景觀。因為沒有植被的遮擋和腐蝕,所以,原始岩石呈現出紅、黃、紫、灰黑、灰白、黛青等自然色彩,五彩斑斕的奇異色調隨著山勢的波浪起伏和肆意潑灑,遊客觀之無不興奮不已。
但是,當地旅遊部門和不少遊客均將丹霞和彩丘這兩種不同的地質單元相互混淆,對此誤區應予以澄清。丹霞地貌的主要特征是發育在堅硬的紅層之上,形態上呈現“丹霞赤壁”的景觀;而“彩丘”是由地理學家黃進教授和蘭州大學陳致均教授提出的一種因多種因素形成的丘陵狀岩石地貌概念,主要特征是發育在軟弱的紅層上,沒有陡崖,形態上呈現五彩繽紛的色調。
遊罷多姿多彩的張掖,使我完全顛覆了先前對河西走廊蒼涼單調的印象,更增添了對這座融合和追求精神與自然之美城市的敬仰。
秘境指數★★★★★
張掖丹霞地貌為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最美六處奇異地貌之一。
民俗民風
電影《三槍拍案驚奇》、《太陽照常升起》、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傑(第三部)》外景地。
張掖曆史上民間舞蹈藝術精彩紛呈,唐代傳入長安,明清漸與民間社火融為一體。著名的有《獅子舞》、《胡騰舞》、《胡旋舞》等。戲劇曲藝還有木偶、皮影、眉戶、秧歌、鼓子詞等,皆承先啟後,寫下了輝煌的曆史。
交通信息
張掖市距蘭州市約500公裏,火車與汽車均可至,約5小時車程。張掖市至西寧市約337公裏,約4小時車程。張掖市距敦煌市586公裏,火車與汽車均可到達,約6小時車程。
食宿信息
張掖飲食主要以麵食為主。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有搓魚麵、糍耳子、羊肉粉皮麵筋、香飯、小飯、煎血腸、羊頭湯、魚兒粉、灰豆湯、油糕兒、梗粉、涼粉、涼糕兒、臊麵、孫炒炮、雞肉墊卷子、山丹油果子以及糊餑、豆腐腦兒等。肉食類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湯羊肉外,臘羊肉也久享盛名。
張掖市區有各等賓館可供住宿。
遊覽提示
張掖許多景點緯度跨度大,所以南北氣候差異明顯。夏天炎熱,冬季嚴寒,日夜溫差大,幹燥少雨,外出活動除必備太陽鏡、帽子等防曬品外,最好再帶件厚實的外套,以抵禦早晚的寒氣。在沙漠和戈壁中攝影,相機須注意防沙。
張掖市周邊還有山丹軍馬場、黑河濕地、馬蹄寺和七一冰川,以及武威、嘉峪關、敦煌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可順道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