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閩贛交界的武夷山脈,但見莽莽林海間,山巒起伏,碧水淙淙;溝穀連綿,紅霞一片。碧水即為福建的母親河,閩江的源頭;而丹山即為紅色岩層的絕美丹霞地貌。境內丹霞地貌麵積達二百七十多平方公裏,相當於武夷山的4倍,為我國東南沿海麵積最大、發育類型最齊全的丹霞區域之一。四億多年來,這片溝壑縱橫的紅色岩層,在水蝕、風化、重力等多重作用下,不斷經曆著演化和發育。猶如一位美少女,愈發出落得秀色可餐。
丹霞峽穀、洞穴和水上丹霞組成了泰寧丹霞最具特色的“三絕”。由80多處線穀(一線天)、150餘處巷穀、240多條峽穀構成的峽穀群,以其峽穀深切、丹崖高聳、洞穴眾多、生態天然為特征。有的縱橫交錯,有的齊頭並進,有的九曲回腸。人們進入其間,不時可見或直或斜,或寬或窄的各類峽穀,感受峽穀的悠長和神奇,稱其為“峽穀大觀園”並不為過。泰寧境內丹霞洞穴數量之多、洞穴群落的規模之大、洞穴造型和組合之奇特、洞穴的可觀賞性之罕見,也堪稱“丹霞洞穴博物館”。洞穴大者可容千人,小者不足寸餘,擬人擬物、擬獸擬禽,造型奇絕。無數奇洞鑲嵌於赤壁之中,或層層套疊,或成群聚集,蔚為壯觀。另外,寬窄不一、動靜不同的水體景觀與丹霞地貌及良好的生態環境相互融合,造就了“水上丹霞”奇觀。大金湖湖麵寬闊,碧波粼粼;湖中有山,山中有湖。溪水在峽穀中蜿蜒曲折,乘舟漂流其中,如在畫中遊,恍若世外桃源。
“欲把武夷比神女,初挑雲髻在金湖”。泰寧丹霞景觀資源十分豐富,據說有72峰、36岩、18洞、5泉、2瀑之美景,共分八大景區189個景點,49處勝景。遊人到此隻能走馬觀花,選擇其最具特色的景觀以期“窺一斑而知全身”。
被中國當代學者蔡尚思稱之為“天下第一湖山”的大金湖風景區兼有丹山和碧水的妙處。山的雄奇俊逸,水的清麗幽雅;陽剛與陰柔相濟,豪放與婉約互補;碧綠幽藍的湖泊,同綿延數十公裏的赤石群連成一體,丹崖突進湖心,碧水深入山腹;絕壁間布滿岩穴,溪澗中飛瀑直瀉;湖水映襯山峰的雄奇,山峰烘托湖水的深邃,加之鑲嵌沿岸的岩寺古刹、漁村山寨、古墓關隘等眾多人文景觀,造就了國內罕見的水上丹霞奇觀,特別是甘露寺、水上一線天、幽穀迷津、天工佛像、天然摩崖石刻等絕世奇觀,令人歎為觀止。
明朝禮部主事池顯方曾在《上清溪遊記》這樣描繪上清溪:“轉一景如閉一戶焉,想一景如翻一夢焉,會一景如繹一封焉,複一景如逢一故人焉”。上清溪深藏於群山幽穀之間,此處融彙桂林漓江的碧水、武夷山的秀山、張家界的奇峰、九寨溝的色彩、長江三峽的險峻於一體。乘筏順流而下,清風撲麵,溪流在山巒疊嶂的赤石翠峰之間曲折蜿蜒,千回百轉,山重水複,別有天地。溪水或急流衝灘,水不沒膝;或凝滯成潭,深不可測。峽穀最窄處宛若小巷,不足2米,天存一線,僅容一筏通過,人過則空穀留聲。兩岸人跡罕至,植被茂密,生態原始。常年奇花盛開,暗香撲鼻。溪穀中不時可見野鴨、鴛鴦、白鷺、飛鷹翱翔山林,嬉戲水間。每一處景點都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距離,幻化出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意境,真乃移步換景,其妙無比,令人浮想連翩。
寨下大峽穀為泰寧“申遺”專家考察評審的重點科考區域,因該景區恰似一條巨龍盤臥而得名。泰寧丹霞上世紀90年代曾發生過的一次崩塌就在此處。這裏位於福建邵武至廣東河源的地質斷裂帶上,是在距今約6500萬年的裂陷盆地的背景下形成、發展起來的青年時期丹霞地貌峽穀景觀,其深邃幽長,丹崖斑斕,奇險峻秀。穀內植物茂密,藤蘿攀岩附樹,流水潺潺,恍若世外桃源。主要地質景觀有丹霞洞穴、巷穀、線穀、赤壁、石牆、孤峰、石柱、崩塌堆積、堰塞湖、穿洞,板狀交錯層理、漂礫、石鍾乳等。主要景點有問天岩、三仙岩、祈天峽、倚天劍、佛足岩、金龜爬壁、天穹岩、翠竹湖、雲崖嶺、金龍線穀群、金龜寺疊瀑、千年柳杉王、千藤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