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道教祖庭(1 / 3)

“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龍虎山天師府全稱為“嗣漢天師府”,亦稱“大真人府”,是曆代天師的起居之所。府第坐落在上清古鎮,南朝琵琶峰,西臨上清河,北倚西華山,東距太上清宮一公裏,西離龍虎山主峰七公裏許。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殿宇、書屋、花園等部分構成。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建築華麗,工藝精湛,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封建社會為數不多的“大府第”之一。院內豫樟成林,古木參天,濃蔭碧綠,環境清幽,素有“仙都”,“南國第一家”之稱。

龍虎山碧水丹崖,峰巒秀麗。從江西省東北部的衛星遙感圖片上,可以看到一條較寬的東西走向淺色影象構造,其西起東鄉、餘江附近,向東經弋陽、上饒,最後延伸至浙江省境內,這是一條在大地構造上稱之為“中新生代信江斷陷盆地”,而龍虎山就位於信江斷陷盆地的西南部。龍虎山的奇峰怪岩,大多發育於距今一億二千多萬年的中生代晚白堊紀到八千多萬年前的老第三紀的暗紅色砂岩、砂礫岩及泥頁岩地層。千百年來,大自然施展神奇魔力,風化剝蝕,造山運動,以及地殼構成的變動,逐漸形成了龍虎山現今這種千姿百態的由卵石、砂粒膠結而成的奇峰秀崖。

龍虎山地質公園是我國已發現近800處丹霞地貌中,發育程度最好、序列發育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其丹霞地貌成因以構造侵蝕為主,並有水流衝刷侵蝕、崩塌殘餘、崩塌堆積、溶蝕風化崩塌等多種類型;形成了丹霞方山、石牆、石梁、石崖、石柱、石峰、峰林、峰叢、單麵山、豬背山、嶂穀(一線天)、天生橋、穿洞、扁平洞、岩槽、水蝕洞穴、豎壯洞穴、蜂窩狀洞穴、崩塌洞穴、崩積岩塊、石門、象形石、天然壁畫等地貌形態類型23種之多。中國大多數的丹霞地貌由於地形高差相對較大,故以雄奇險峻為特色。而龍虎山屬於發育到老年期的丹霞地貌,山塊離散,呈峰林狀,地形高差相對較小,最大隻有240米左右,因此總體顯得秀美多姿。景區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零八處自然和人文景觀,二十多處神井丹池和流泉飛瀑。

發源於崇山峻嶺之中的瀘溪河,由南向北從龍虎山景區貫穿而過。其宛若一條逶迤的玉帶,把上清宮、天師府、正一觀、仙水岩、仙人城等絕美景觀連成一體,從上清古鎮乘竹筏順瀘溪河而下“一條澗水琉璃合,萬疊雲山紫翠堆”,二十餘裏水路,兩岸奇峰怪石,竹林青翠欲滴,形成了“碧水繞丹山,山水雲天共爭秀”的奇絕天然美景。

仙水岩是龍虎山碧山丹崖的精華所在,是其主景區。其間清溪蜿蜒,奇峰林立。最為著名的有十景,當地人稱“十不得”:男女相依僧尼峰、含風不動水中蓮、形象逼真仙桃石、橫溪枕流玉梳石、天師丹勺岩、惟妙惟肖蘑菇石、孤峰獨秀鍾鼓石、漩渦翻滾道堂岩、紅紫斑斕雲錦山、華夏唯一仙女岩。

“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龍虎山天師府全稱為“嗣漢天師府”,亦稱“大真人府”,是曆代天師的起居之所。府第坐落在上清古鎮,南朝琵琶峰,西臨上清河,北倚西華山,東距太上清宮一公裏,西離龍虎山主峰七公裏許。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殿宇、書屋、花園等部分構成。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建築華麗,工藝精湛,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封建社會為數不多的“大府第”之一。院內豫樟成林,古木參天,濃蔭碧綠,環境清幽,素有“仙都”,“南國第一家”之稱。

龍虎山碧水丹崖,峰巒秀麗。從江西省東北部的衛星遙感圖片上,可以看到一條較寬的東西走向淺色影象構造,其西起東鄉、餘江附近,向東經弋陽、上饒,最後延伸至浙江省境內,這是一條在大地構造上稱之為“中新生代信江斷陷盆地”,而龍虎山就位於信江斷陷盆地的西南部。龍虎山的奇峰怪岩,大多發育於距今一億二千多萬年的中生代晚白堊紀到八千多萬年前的老第三紀的暗紅色砂岩、砂礫岩及泥頁岩地層。千百年來,大自然施展神奇魔力,風化剝蝕,造山運動,以及地殼構成的變動,逐漸形成了龍虎山現今這種千姿百態的由卵石、砂粒膠結而成的奇峰秀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