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丹霞雄關(1 / 2)

雖然薑維複興蜀漢的遠大誌向未能遂願,但他遇害後,當地老百姓對他十分崇敬,修墓建祠,駐足憑吊。並在薑公祠中高懸“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丹心,批開大膽;剩水殘山餘落日,虛懷遠誌,空寄當歸”對聯,以緬懷他的功績。現今在劍門關古驛道上,還不時可見薑維井、薑維洞、薑維城、薑維廟、薑公橋、薑維軍械等當年薑維的遺跡,當地至今還流傳薑維眾多感人至深的傳說。

對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的忠臣和良將,民心自有所向。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當年曾徘徊於薑維墓前,仰望劍門諸峰,“感蜀亡之事,慨然有賦”雲:“自惜英雄有屈伸,危機變化亦逡巡。明平窮寇非難禦,如此江山空付人。”清人左牧在《登薑維城》詩中寫道:“大劍山高接太清,峭岩攀到上頭平。當年後生已亡國,此地薑維尚守城。南認五盤千仞合,北開古驛夕陽明。壞牆幾曆滄桑變,惆悵春風草又生。”清代著名詩人李調元在薑維墓前憑吊時也感慨萬千:“平生怒氣凜生祠,猶見靈風日滿旗。百戰自能撐巨敵,三分誰使墜巫師。香中種麥餘殘壟,關上報榛覓斷碑。聽石投戈定何處,荒山絕洞水嘶嘶。”

劍門關位於劍閣縣城北十餘公裏的大劍山,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一,有“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之美譽。

甚為奇特的是,兩崖直入雲天的石壁全由顆粒狀卵石凝結而成,與江湖河海中的卵石並無二致。劍門山最高處海拔達一千餘米,為什麼會形成如此的地形特色呢?據地質專家考證,劍門山從古生代至中生代的三疊紀屬揚子海盆的一部分。億萬年以來,地球曾發生多次大的構造運動,使這裏的地勢逐漸隆起,由海洋變成了陸地。構成劍門山數百裏陡峭石崖的是劍門組的底部紅色礫岩,它有別於我國華南地區常見的“頂平、身陡、麓緩”方山——石柱式丹霞地貌,而以帶狀的金字塔式連鎖丹霞峰叢和綿延的城牆式斷崖丹霞地貌獨樹一幟,成為劍門丹霞與眾不同的一大特點。

“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千百年以來,劍門關因其旖旎的風光,深厚的人文,吸引了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古代文壇巨匠到此吟詩誦詞。而在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佳文中,竟然皆在不經意間道出了劍門關丹霞地貌的許多特征。

“大小劍山連山絕險,環抱西南”。這是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準確描繪了此處紅色岩層經褶皺後,在褶曲翼部形成的連綿山脊的演化過程。這些山脊環抱的正是處在褶曲低凹處,即四川盆地的淺丘地帶。一旦跨過劍門關口,便無險可守,這正是劍門關作為“蜀門鎖鑰”的險要所在。

雖然薑維複興蜀漢的遠大誌向未能遂願,但他遇害後,當地老百姓對他十分崇敬,修墓建祠,駐足憑吊。並在薑公祠中高懸“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丹心,批開大膽;剩水殘山餘落日,虛懷遠誌,空寄當歸”對聯,以緬懷他的功績。現今在劍門關古驛道上,還不時可見薑維井、薑維洞、薑維城、薑維廟、薑公橋、薑維軍械等當年薑維的遺跡,當地至今還流傳薑維眾多感人至深的傳說。

對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的忠臣和良將,民心自有所向。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當年曾徘徊於薑維墓前,仰望劍門諸峰,“感蜀亡之事,慨然有賦”雲:“自惜英雄有屈伸,危機變化亦逡巡。明平窮寇非難禦,如此江山空付人。”清人左牧在《登薑維城》詩中寫道:“大劍山高接太清,峭岩攀到上頭平。當年後生已亡國,此地薑維尚守城。南認五盤千仞合,北開古驛夕陽明。壞牆幾曆滄桑變,惆悵春風草又生。”清代著名詩人李調元在薑維墓前憑吊時也感慨萬千:“平生怒氣凜生祠,猶見靈風日滿旗。百戰自能撐巨敵,三分誰使墜巫師。香中種麥餘殘壟,關上報榛覓斷碑。聽石投戈定何處,荒山絕洞水嘶嘶。”

劍門關位於劍閣縣城北十餘公裏的大劍山,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斷褶帶,大、小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峰巒似劍,兩壁對峙如門,故稱“劍門”,是我國最著名的天然關隘之一,有“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蜀之門戶”之美譽。

甚為奇特的是,兩崖直入雲天的石壁全由顆粒狀卵石凝結而成,與江湖河海中的卵石並無二致。劍門山最高處海拔達一千餘米,為什麼會形成如此的地形特色呢?據地質專家考證,劍門山從古生代至中生代的三疊紀屬揚子海盆的一部分。億萬年以來,地球曾發生多次大的構造運動,使這裏的地勢逐漸隆起,由海洋變成了陸地。構成劍門山數百裏陡峭石崖的是劍門組的底部紅色礫岩,它有別於我國華南地區常見的“頂平、身陡、麓緩”方山——石柱式丹霞地貌,而以帶狀的金字塔式連鎖丹霞峰叢和綿延的城牆式斷崖丹霞地貌獨樹一幟,成為劍門丹霞與眾不同的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