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嘉靖年間修編的《仁化縣誌》載,唐末丹霞山曾有佛教居士來遊,但無營構。至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法雲居士自山麓攀援而上,見錦石岩異常雄奇秀美,讚曰:“半生在夢裏過了,今日始覺清虛!”於是,聚集百餘人,在錦石岩開山建庵,成為丹霞山開庵之祖。至明崇禎十七年(1644)甲申之變,清興明滅,明遺臣江西虔州(今贛州)巡撫李永茂(字孝源,號嵩道人),偕其弟李充茂,輾轉兩廣,扶持南明政權,以武對抗清廷,最終因力量懸殊,回天無力,壯誌未酬,遂至丹霞山隱居。他率眾人在山頂的雲岩、雪岩及虹橋之下,築牆壘屋,開井引泉,構築亭台,致力經營,使原先不甚出名的丹霞山開始為人所知,並逐漸興旺起來,李氏兄弟可為丹霞山開山之祖。後至清順治年間,李充茂邀請廣州海幢寺澹歸禪師,在此舍山建廟,始建別傳寺,開辟道場,一度香火興盛,成為嶺南一大禪林,澹歸可謂是丹霞山的道場之祖。清末時期,農民不堪重負,紛紛起事,戰亂不斷,丹霞山也受殃及,各寺廟逐漸荒廢。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當地政府修複或重建了錦石岩、別傳寺等殿堂,並投入巨資建設了道路、觀景平台等基礎設施,丹霞山的旅遊和宗教事業才得以空前興盛。
“水盡崖底見,丹霞碧漢間。女媧五色天,虞舜千年山。”丹霞山的美麗絕色,吸引了曆代無數文人墨客慕名前來憑吊抒懷,賦詩題字,留下了眾多薈萃耀眼的摩崖石刻和碑刻。唐宋大文豪韓愈、蘇東坡、楊萬裏等在此均有詩詞留傳,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在丹霞山,凡岩壁較為平整之處,無論陡緩,大都可見摩崖石刻。錦石岩現存石刻36處,由宋朝淳祐辛醜年(1246)趙汝耒在錦石岩峭壁上所書的“錦岩”二字,字大逾五尺,為丹霞山石刻中年代最早,雖經六百多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依然字跡清晰,令人震撼。別傳寺山門周邊的摩岩石刻更是令人目不暇接,較大規模的單塊摩崖石刻有“丹霞”、“法海慈航”、“誕先登岸”、“到此生隱心”、“禪林第一”、“紅塵不到”等,字體蒼勁有力。李充茂的《丹霞山記》是字數最多的摩崖石刻,全文1344字,與《丹霞山開山記》、《憶丹霞山居》詩三首,並同雕刻在別傳寺山門右側的峭壁之上。明代韶州郡守符錫的《遊錦石岩》詩碑和鑲嵌在別傳寺鍾樓牆壁上的民國廣東省主席李漢魂的《重修丹霞山記》碑,不但書法精美,刻工優良,而且都有一定的曆史價值和文學價值。丹霞山楹聯多為木刻,最珍貴的木刻楹聯當推澹歸手書的“風過竹林猶見寺,雲生錦水更藏山”。另外,自古丹霞山、韶石山和大石山就是“逢山有寨,逢寨有門,逢門必險”,至今還遺存眾多古洞崖和古山寨。近年來在上述三處山崖絕壁間,還發現多處披上一層神秘色彩的懸棺遺跡。
三
世界丹霞絕美佳境首推中國,而中國丹霞絕美佳境首推丹霞山。
當今世界上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的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尤以我國分布最廣,占據了其中的約八百處,其中又以廣東省韶關市東北仁化、曲江兩縣交界處的丹霞山麵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堪稱“世界第一丹霞”。
“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丹霞山體量博大,總麵積將近300平方公裏,主要由紅色砂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整體為紅層峰林式結構,有大小石峰、石堡、石牆、石柱60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其餘山峰均在300-400米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形態各異,氣象萬千。遠觀似座座赤城,紅霞飛渡,非常壯觀。丹霞山的山峰和奇岩擬人擬物,擬獸擬禽,均惟妙惟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由令人歎為觀止。它和錦江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以自然的丹山碧水景觀為主的丹霞勝景,它集科普、攀岩、考察、探險、休閑度假於一體,春夏秋冬,景色各異;奇峰怪岩,氣象萬千,遊客隻有親曆其境,才能領略丹霞山的神奇魅力。在丹霞山的景色中,尤以長老峰、陽元山、翔龍湖、錦江畫廊和巴寨等景區景色為佳。
“不登長老峰,枉到丹霞山”。長老峰景區為丹霞山登高望遠,俯瞰丹霞全景,縱覽群山秀色的極好去處。觀日亭也不愧為觀日出、賞晚霞的最佳之地。每臨旭日初升,朝東南方向遠望,霞光萬道,層巒疊嶂,雲海翻騰。長老峰景區中,有眾多的丹霞峰叢、丹霞峰林等丹霞風景,其中以僧帽峰、天柱石為首的數十座山峰在滔滔雲海中爭相競秀,壯觀景色無以言狀。向北遠眺,坤元山似一位美少婦仰麵而臥,睡意正濃,周邊雲蒸霧騰,其曼妙景色,使人疑入仙境。若到夕陽西下之時,遙望西方,紅日似火,彩霞滿天,一江碧水被染成彤紅,而茶壺峰、姐妹峰等丹霞峰叢在逆光下,其光影輪廓分外逼真。長老峰景區主要由長老、海螺、寶珠三座連體山峰構成,這三座山峰是典型的丹霞峰叢,共分上、中、下三個景觀層。下層是錦石岩景觀層,有錦石岩洞群和始建於北宋的石窟寺,洞中的龍鱗片石是“丹霞四絕”之一,還有夢覺關、通天洞、百丈峽及最典型的赤壁丹崖景觀等,並有文人墨客留下眾多詩文、遊記、碑刻;中層有被譽為“嶺南十大禪林”之一的別傳禪寺、“丹霞”摩崖群、福音峽和鴛鴦樹等景點。登丹梯鐵索即上至頂層,有觀日亭、雪岩、螺頂浮圖、片鱗岩、虹橋、韶音亭、舵石等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