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很多人忌諱將利益和朋友聯係起來,以為如果承認了利益是友誼的前提,就會被貼上“勢利”的標簽。其實人生中大部分朋友都是在謀取共同利益的過程中結交的,利益越一致,關係越深厚。盡管人與人之間有各種矛盾,但利益的凝聚力會使雙方去磨合、修複,自動尋求平衡。
如果你想贏得朋友,那就必須在你們之間有種互利關係,這是牢固你們關係的一個根本。互利關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雙贏。雙贏是一個經常被大家提到的詞,意思就是雙方共同做一件事時,最終各得其所都能得到利益,這正是相互借力之後所產生的效果。
米歇爾是一位青年演員,英俊瀟灑,很有天賦,演技也很好,剛剛在電視上嶄露頭角。從職業的發展來看,他需要有人為他包裝和宣傳以擴大名聲。目前,他迫切需要一個公共關係公司為他在各種報刊雜誌上刊登他的照片及有關他的文章,以增加他的知名度。不過,要建立這樣的公司,需要很大的一筆資金,米歇爾自己沒有那麼多的錢。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上了莉莎。莉莎曾經在紐約一家最大的公共關係公司工作過好多年,她不僅熟知業務,而且也有較好的人緣。幾個月前,她自己開辦了一家公關公司,並希望最終能夠打入有利可圖的公共娛樂領域。但是讓她煩惱的是,到目前為止,一些比較出名的演員、歌手、夜總會的表演者都不願與她合作,她的生意主要還隻是靠一些小買賣和零售商店。
米歇爾與她一拍即合,便聯手幹了起來。米歇爾成為了她的代理人,而她則為他提供出頭露麵所需要的經費。他們的合作達到了最佳境界,米歇爾是一名英俊的演員,並正在時下的電視劇中出現,莉莎便讓一些較有影響的報紙和雜誌把眼睛盯在他身上。
這樣一來,莉莎自己也變得出名了,並很快為一些有名望的人提供了社交娛樂服務,他們付給她很高的報酬。而米歇爾不僅不必為自己的知名度花錢,而且隨著名聲的擴大,也使自己在業務活動中處於一種更有利的地位。
莉莎和米歇爾在合作中各取所需,既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同時也滿足了對方的需要,互助使得他們同時邁上了成功的台階。
有人說如今是一個合作型的社會,各取所需的合作模式可以表現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麵麵,同樣也表現在企業經營管理中,而且互利和雙贏應該是經營者始終要牢記的最高準則和追求目標。尤其是創業的時候更需要借助別人的力量,這就需要合作。尋找一個好的搭檔,才能夠迸發出無限的能量,才能各得其所。
莊吉集團的創始人之一鄭元忠是改革開放初期溫州有名的“電器大王”,後來,他選擇了服裝業,成立了一家服裝公司,但是卻一直沒有作出大成績。
一次偶然的機會,鄭元忠認識了同樣搞服裝的陳敏,兩人一談,相見恨晚。於是,兩人在商量後成立了溫州莊吉服裝有限公司。
不久,吳邦東也加入其中。三人在公司各司其職,各有所長,被業界稱為“黃金三角”。
當時,對於誰當董事長的問題,三人都看得很開。按股份,鄭元忠是理所當然的董事長。但是,鄭元忠卻選擇讓陳敏來當董事長。正如他日後所說:“服裝該由懂服裝的人來做,陳敏是當時溫州服裝界數得著的少帥,又是服裝商會副會長,三個人裏邊,肯定他最行,而且也年輕。”
三人從一開始組合就達成一致:莊吉的權利在董事會,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裁負責製。公司絕對不安排任何人的家族成員。有一次,陳敏的侄子大學畢業後,想到莊吉來工作,被陳敏拒絕了。如今的莊吉,股權清晰,事事由董事會集體決策,已經創造了許多第一,並成功地把莊吉定位於高層次的服飾品牌。
人與人之間需要交往,盡管每個人具體的交往動機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動機就是為了從交往對象那裏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實際上,人際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們社會的道德規範的。
王強是大一的新生,剛剛踏入校門,對學校裏的一切事情都是未知的。學校也是一個小小的社會,也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利交往。王強很想加入學生會,但是不知道自己從何入手。無意中得知學生會主席是自己的老鄉,於是王強就以老鄉的名義與學生會主席結識,“十一”回家主動幫她買了回家的車票,他還把家裏郵來的特產送給她。不久,他們就很快成為了朋友。在競選學生會時,得到老鄉的提示,作了充分的準備,王強自然如願以償。
點評:
互利互惠是人們在交往中互相考慮對方的價值和利益,大家不必一味追求所謂的“沒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人際交往中的互利,是互助而不是交易,是一種“隻有助人,才有人助”的生活哲理,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又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常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