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一個人的口才比能力更重要(1)(2 / 3)

在CCTV2火熱播出的《贏在中國》中晉級12的強選手潘誠在接受雅虎的采訪時說:“我的幾次創業失敗都與口才不好有關。以前我在公司會議上講話總是沒有勇氣,麵對大眾宣傳自己或產品就更不敢了。我覺得有口才,創業成功是必然的;沒口才,創業失敗是一定的。”

在36進12的比賽進程中,馬雲老師問潘誠最大的弱點是什麼?潘誠說:“我的表達能力還是不夠。所以去年開始,我一直在鍛煉自己這方麵的能力。後來我太太看到《贏在中國》節目宣傳以後,她就給我打電話,說有這個節目,可以贏得風險投資,最重要的是你去鍛煉鍛煉,可以去演講。我一聽如果有這個機會演講的話,不管結果是怎麼樣,自己可以嚐試一下,所以報了名參加比賽。”

潘誠因為認識到口才對一個人創業的重要性,而有意識的去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他也主動坦白自己正是因為表達能力的欠缺才報名參加《贏在中國》的,所以才取得了讓人羨慕的成績。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一個人可以麵對多少人,就代表這個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凡有成就的人,無論是政界領袖毛澤東、列寧、克林頓,還是商界領袖傑克·韋爾奇、比爾·蓋茨……古今中外99%深具影響力的成功人士都是善於公眾表達溝通的大師,留下了許多令後人反複傳誦的時代佳作。

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一生指導了無數波瀾壯闊、艱巨複雜的革命戰爭,靠的都是他出類拔萃的口才。為能恰當地表情達意,他有時進行鞭辟入裏、雷霆萬鈞的反擊,有時發表鼓舞人心、雄辯有力的演說,有時吟誦瑰麗磅礴、浪漫豪放的詩句,有時進行含蓄幽默、親切熱情的談話。他說話通俗易懂,生動形象,閃爍著智慧光芒,又體現著高超的人際交往水平。

抗戰時期,有不少各地先進青年曆盡千辛萬苦來到延安,到後又聽說中央讓他們離開延安,到其他各地工作。為此不少人想不通,甚至滿腹牢騷。

對於這一問題,毛澤東又是怎麼解決的呢?他借著給“抗大”講課的機會,微笑著對大家說道:“最近幾天,有不少同誌給中央寫信,反映好不容易來到黨中央身邊,怎麼一到就叫離開?我說對呀,中央許多同誌也很讚同這些同誌的想法。但是,就有那麼一個人不同意,整天嘰哩咕嚕的。”說到這,他故意停頓了下來。

這番話勾起了眾人的好奇,會是誰呢?大家麵麵相覷,都想不出是誰。見到這種情況,毛澤東笑笑,詼諧地指指肚子,說道:“這個人就是‘肚先生’,也就是我們的肚子!”他語音未落,就傳來了一片笑聲。有許多想不通,發牢騷的青年也在這片歡樂的氣氛中消除了疑慮。

毛澤東的話風趣幽默,顯得別具情趣,寬厚、和善而又飽含深意,感染了這些發牢騷的青年,終於讓他們解除了疑惑。

當然,不隻是做領導的人需要好口才,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口才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一個人與周圍人的交流和溝通,職業的選擇和職位的升遷,與同事的協調,以及自己婚姻家庭生活和紛爭解決等,哪一項不與自己的口才的好壞有關?一個領導者,無論是執掌政府還是經營企業,他們需要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需要同不同層次的人進行交流和對話,需要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將周圍的人團結在自己身邊,這其中哪一項不需要口才的幫助呢?

在風雲變幻的職場上有“先聲奪人”、“一諾千金”之說,在政界有“金口玉言”、“一言定升遷”之語,在文化界有“點睛之筆”、“破題之語”之論……說的都是口才。可見,是否能說、是否會說以及言談交際能力是直接影響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點評:

俗話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說的是從前沒有錢人就寸步難行。而如今,電腦已經成了必備的生存工具,口才也是生活、工作中萬萬離不開的。所以無論是製勝職場還是愜意的生活,都離不開會說話、金錢、電腦這三件法寶。

3.人才未必有口才,但有口才者必是人才

一個人沒有堂堂儀表,沒有翩翩風度,甚至身體上還有著某種缺陷,這都不是阻礙他成功的關鍵因素,最關鍵的是他是否有口才。

也許,一個不會說話的人,也能取得某個方麵的成功,比如寫作,比如從事科研發明等。但是,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的人卻一定是人才。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有能力的人苦於沒有發揮能力的舞台,卻不會見到一個有口才的人在為生計而奔波。

有口才就是成功的最大資本。比如,你的口才好,可以去做主持人,可以去做職業講師,可以成為談判高手,甚至成為優秀的外交家。

周恩來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他的成功,靠的不僅僅是他的智慧和能力,還有他出眾的口才。

在中美準備建交之際,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對周恩來總理說:“我發現你們中國人走路都喜歡弓著背,而我們美國人走路大都是挺著胸!這是為什麼?”

這個問題非常尖銳,換作是我們,大概會不知所措。隻見周總理回答道:“這個好理解,我們中國人走上坡路,當然是弓著背的;你們美國人在走下坡路,當然是挺著胸的。”說完,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