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見地的人都會說能力重於學曆,其實口才更重於能力。身在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中,如果沒有說服別人的能力,沒有推銷自己的良好口才,也難免落個終生鬱鬱不得誌的結局。
1.很多人是敗在口才而不是能力上
俗話說:“茶壺裏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能力卓越卻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人就是如此。他們可能在某一方麵具有過人的能力,但是一張嘴就讓自己的能力貶值!結果往往是敗在口才而不是能力上。
三國時期的楊修,思維敏捷,才華橫溢,論能力,他尚在自己的上司曹操之上。但就這樣一位有能力的人,卻因為說話不注意方式和時機,處處表現的比曹操聰明而遭致忌恨被砍了腦袋,死時年僅34歲。
曹操命人修建一所花園,花園造成之後曹操去驗收時,不置褒貶,隻取筆在門上寫一“活”字,眾人不解其意,又不敢問。隻有楊修知道原因,他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翻修。曹操再看後很高興,但當曹操得知是楊修看破了自己的意思時,雖然口中誇讚,但心裏卻非常不舒服。
還有一次,有人進貢給曹操一盒來自塞外的酥餅,曹操很高興,提筆在酥餅合上寫下了“一盒酥”三字於盒上,放在台上。楊修入內看見,竟毫不客氣地取出與眾人分食。曹操問為何這樣?楊修答說,你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嘛,我們豈敢違背你的命令?曹操雖然笑了,內心卻十分厭惡。
楊修絕頂聰明不假,能力超群也不假,但他不僅沒有借助能力獲取飛黃騰達的事業,反而遭來了殺身之禍,原因就是因為他不會說話,無所顧忌,恃才放曠,不懂得韜光養晦,這就注定了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成不了大氣候,也注定了他在通向權力的道路上成為失敗者。
官場風雲變換莫測,一句話說不好,就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一個人遊刃於官場,得到上司的賞識,不僅要有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口才。眾所周知的清代才子紀曉嵐就是這樣一位人物。
紀曉嵐在宦海沉浮,卻可保命全身,這全得益於他的口才,他能言善辯,機智敏捷,學識淵博,出口成章,觀其一生,雖政績平平,卻才名遠揚,為後人所傳頌。
有一天,乾隆皇帝問紀曉嵐:“紀卿,你知道‘忠孝’二字如何解釋嗎?”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此為‘孝’。”
乾隆皇帝聽後立刻說:“那好,朕現在就要你去死!”
紀曉嵐聞此也一點都不含糊,回答說:“臣領旨!”
乾隆皇帝好奇地問:“那你打算怎麼死法?”
“跳河。”紀曉嵐答道。
乾隆皇帝當然知道紀曉嵐不會去死,於是就坐在一邊看他怎麼應對。
過了一會,乾隆見紀曉嵐回到跟前,笑道:“紀卿何以未死呢?”
紀曉嵐答道:“我走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向我走來。他說:‘紀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你在跳河之前應該先回去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不是昏君,你就不該投河而死;如果說皇上跟當年楚王一樣的昏庸,你再死也不遲啊!”
乾隆聽了這番話後,龍顏大悅,大笑著連聲稱讚道:“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是雄辯之才,這下朕算是服了!”
紀曉嵐機智應對,話語幽默,一語雙關,既說明自己是個忠臣,又稱讚乾隆是個英明的君主,使得他免於一死。如果他笨嘴拙舌,常常惹火聖上,即便再有能力,恐怕也很難保身吧。
在現代社會,口才雖然不至於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可是卻直接決定了一個人事業的成敗。就像那句話所說,“世界上到處是有才華的窮人”,同樣,這個世界上也到處是有能力卻鬱鬱不得誌的人,為什麼?因為他們口才欠佳。
比如,有些人非常膽小,每逢當眾講話就緊張心跳,形象頓失,說話語無倫次,失去了展示自我的機會。一些人因出言不慎,或者鋒芒太露,而錯過機會、損失金錢,人際關係緊張。還有一些人講話詞不達意,思路不清,主題不明,條理不分而缺乏說服力,這樣自然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合作與幫助。
可以說,現代社會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口才,同時也印證了很多人之所以失敗,不是敗在能力,而是敗在口才上!
點評:
很多人能力強,卻不能得到老板的賞識;很多人滿懷誠意,卻不能贏得別人的幫助與合作;很多人吃苦耐勞,卻不能抓住成功的機會……他們失敗並不是因為能力不強,而是因為口才不佳!
2.“會說話、金錢、電腦”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三大法寶
美國人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把“會說話、金錢、原子彈”看作是一個人在世界上生存和發展的三大法寶;60年代以後,又把“會說話、金錢、電腦”看成是一個人最有力的三大法寶。而口才一直獨冠三大法寶之首,由此足以看出人們對口才的器重和推崇。
的確,當代社會,360行,行行都需要溝通,需要交流,而人與人之間交流思想,溝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徑就是語言。一個人要想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口才是不可或缺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