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一生能夠在一個地方堅守一個行業,立足忍耐,相信時間能改變一切,總會有所成就,最終,在那個行業也會成為德高望重之人。正所謂凡事貴在堅持,隻要不出局,隻要你還在做,這圈內的潮起潮落,就還有你的份,你就還有出頭的那一天。
史蒂芬是哈佛大學機械製造業的高材生。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進著名的機械製造公司——維斯卡亞公司。但他畢業後,該公司的高級技術人員已經爆滿,不再需要各種技術人員。為了能成為他夢寐以求的公司的一員,史蒂芬想了一個特殊的辦法。他收起了自己的畢業證,假裝自己一無所長。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自己可以為該公司無償提供服務,無論公司分派給他什麼工作,他都會不計任何報酬,努力做到最好。公司覺得這簡直不可思議。不過考慮到不用任何開支,也不用操任何心,就可以得到免費的勞動力,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便分派他去打掃車間裏的廢鐵屑。史蒂芬就這樣勤勤懇懇地重複著這種簡單但卻非常辛苦的工作。為了生計,下班後他還要去做其他的工作。
日子雖然過得很苦,但他相信這種別人眼中不屑一顧的小事,一定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幫助,這也是他能進入公司的唯一機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過了一段時間,機會終於降臨了。很多客戶紛紛退回了公司的訂單,理由均是產品質量問題,為此,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公司董事會為了挽救局麵,召開緊急會議商議對策,當會議進行了一大半卻未見眉目時,史蒂芬進入會議室,說明了自己的來意,提出要直接見總經理。
在會上,史蒂芬對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釋,並且就工程技術上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隨後拿出了自己對產品的改造設計圖。這個設計非常先進,恰到好處地保留了原來機械的優點,同時克服了出現的弊病。總經理及董事會的董事見到這個編外清潔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詢問他的背景以及現狀。最後,史蒂芬被聘為公司負責生產技術的副總經理。
原來,史蒂芬在做清掃工時,利用清掃工到處走動的特點,細心察看了整個公司各部門的生產情況,並一一作了詳細記錄,從中發現了存在的技術性問題並想出了解決的辦法。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搞設計,獲得了大量的統計數據,為最後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礎。
20幾歲的年輕人,要知道獲得成就絕非一夕之功。凡事必須從小做起,隻有做好小事情,才能奠定大基礎。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步登天,但你可以逐漸達到目標,一步又一步,一天又一天。別以為自己的步伐太小,無足輕重,重要的是每一步都踏得穩,這樣才能走向成功的康莊大道。反之,如果做什麼事情都操之過急,一味圖快,結果隻能是自毀前程。
韜光養晦,在沉澱中突破自我
20幾歲的人有著青春的張揚。但初入職場,韜光養晦卻是必修之課。韜光就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就是讓自己處在一個不太顯眼的地方。韜光養晦就是要低調一些,學會隱藏自己的鋒芒,隱藏自己的才能,隱藏自己的智慧,等待時機,見機行事,該出手時再出手。
中國古代的很多成功者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韜光養晦的思想,實踐了韜光養晦的謀略。也許,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值得借鑒之處。
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就曾巧妙地運用韜光養晦之策,使楚國一鳴驚人,奪得春秋霸主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穆王去世,他的兒子繼位,就是楚莊王。楚莊王繼位後,不理朝政,整天打獵、玩樂,大臣們自然心急如焚,紛紛入宮勸諫,楚莊王不但不予理會,後來幹脆下了一道旨令:“有敢諫者死無赦!”就這樣,日夜淫樂,持續了三年。其間,權臣鬥克與公子燮合同作亂,失敗後竟挾持楚莊王逃跑,幸虧大將戢黎殺掉二人,救回了楚莊王。雖經此一劫,楚莊王卻依然如舊,沒有一點改變。有個叫伍舉的大臣忍無可忍,鬥膽闖進王宮,正趕上楚莊王懷抱美女在賞樂聽曲,見伍舉闖入便問道:“大夫來見我,是想來聽宮女歌唱,還是想要飲酒?”機智的伍舉笑著回答:“我既不想飲酒,也沒有興趣聽歌唱,我是請大王來猜個謎語的。”伍舉說:“有一隻大鳥停在楚國一座高高的山上,身披五彩的羽毛,樣子十分好看。三年多來,它既不飛走,也不鳴叫,不知這是隻什麼鳥?”
楚莊王明白了伍舉的用意,他既沒有動怒,也沒有點破,隻是笑了笑,意味深長地說:“或許這不是一隻平凡的鳥。三年不動,是要看清方向。三年不飛,是在休息翅膀。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楚莊王這麼一說,伍舉心裏才有了底,他意識到楚莊王並不是一個昏庸的酒色之徒,而是在韜光養晦。聯想到當年楚穆王在世時,由於斷斷續續地對外用兵擴張,引起了周圍國家的不安,尤其像秦、晉和齊等中原強國,對它嚴加防範。國內若敖氏專權,群臣良莠不齊,忠奸難分,可謂內憂外患集於一身,楚莊王此舉正是要讓群臣們都亮出自己的本來麵目,同時也要麻痹周圍那些鄰國。想到這些,伍舉更是豁然開朗。
楚莊王韜光養晦三年,對國內群臣的表現已心中有數,境外周邊敵國也不把楚國當成危險對手了。這時,這隻大鳥開始振翅起飛。清除了一批專事拍馬奉承、無才無德的官員,提拔了一批忠實能幹的人才,“所誅數百人,所進數百人”,可謂大刀闊斧。
韜光養晦,是一種隱藏才知,不露真心,待時而動的謀略。有成就的大人物,往往會在機遇未到之時選擇韜光養晦,來隱藏自己的理想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