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最無益的心理——抱怨(4)(2 / 3)

威爾·鮑溫說過: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很多時候,我們對生活中發生的困難與挫折,難以抵擋的誘惑,發出質疑的怨聲。抱怨給自己聽,尋找垃圾桶抱怨給他人聽。我們自己的抱怨帶動了周圍他人的抱怨,此起彼伏,接連不斷,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好像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已經再沒有更不幸的人了。有用嗎?如果你把抱怨的聲音轉化成請求的聲音,如果你把對老天的抱怨換成祈禱的祝願,如果你把對他人的指責換成真誠的建議,那麼相信你的生活會大不同,因為你敞開心懷接納了你自己,接納了你周圍的世界。

屬於自己的不抱怨的世界

還記得2008年春節聯歡晚會上那位聲情並茂的演繹自創歌曲《期待》的盲人男孩嗎?那位惟妙惟肖、難辨真假地模仿單田芳、曾誌偉、劉歡等明星的音樂天才嗎?他的音樂才華、他的模仿能力讓每一位觀眾傾倒、讚歎不易。曾有人這樣評論“他模仿的曾誌偉比曾誌偉本人更像曾誌偉”。

他,是楊光,來自哈爾濱的北方漢子,是一位盲人,更是一位天才。他的自創歌曲贏得了無數人的歡呼與掌聲。深情的《期待》打動了挑剔的春晚導演組,讓億萬電視觀眾記住了他。他為殘奧開幕式創作的《歡聚北京》成功入選,成為開幕式歌曲之一。他還是光榮的殘奧火炬手。同時他也是一位非常棒的鍵盤手,他的豎琴吹得也相當有水平。他是音樂天才,他更是一位模仿天才,他能非常精準地抓住每個人的聲音特點,如歌唱家劉歡,著名的相聲演員馬三立,我們耳熟能詳的影視演員文興宇、曾誌偉,說評書的單田芳,他把他們最有特色的聲音提煉出來為他所用,所以他的表演比被模仿之人的表演更逼真,更絕妙,更深得人心。

如果這些才華發生在一個正常人身上的話,我們除了欽佩就是讚歎。但楊光不是正常人,他是一位生活在黑暗世界的盲人男孩,所以我們不僅驚歎,更是感動。楊光出生剛剛八個月便因視網膜母細胞瘤而徹底失去了視力,當他還在繈褓中嗷嗷待哺的時候就走進了黑暗的世界,在他的腦海中沒有任何關於他生存的世界的點滴影像記憶,也沒有任何色彩斑斕的體驗與感受。也許正因為這樣,所以楊光對聲音特別敏感,與其說是他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不如說是命運給他的一份特殊禮物。

我們都相信,上帝在關閉一扇門的時候,他必定會給你留一扇窗。錢鍾書老先生說過,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窗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風和太陽逗引進來,使屋子裏也關著一部分春天,讓我們安坐著享受,我們無須再到外麵去尋找。因為上帝開小差,楊光從小就失去了觀看五彩繽紛、色彩斑斕的天空的機會,但上帝並不吝嗇,她留給了楊光敏銳的聽覺,讓他享受春天風的自由,陽光的溫暖,這何嚐不是一種補償呢?

失去門擁有窗的人,是否能夠盡情享受到這份自由,這份溫暖呢?我想,能夠做到的人不多。但楊光做到了,他經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他付出了常人付不出的淚水與汗水。所以,當楊光站在星光閃熠、萬丈光芒的舞台上自豪地說“雖然我的名字和我的自身條件有很大差距,但我成功的標準就是把快樂、溫暖傳遞給我的觀眾。誰又能說我不是真的陽光”的時候,台下的千萬觀眾又怎麼不感動落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