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
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很不理想,如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所占比例太小。一些邊遠地區和不發達地區還使用著非商品能源。如生物質燃料,包括薪柴、樹葉、作物秸稈以及動物糞便。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主要的地位,即使到2010年,煤炭仍然占69.7%。
中國的物質生產部門大體可分為:農、林、牧、漁、水利、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以及商業、飲食服務、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等部門,這些部門的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80%,非物質生產部門和生活用的能源消費量不足20%。各部門的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工業部門最為明顯,其中,重工業部門還要消耗大量的天然氣和電力。在終端能源(電力)的消費中,工業部門的消費比重比工業發達的國家大,而運輸業則顯得比重小。
二、能源消費結構的國際比較
1.發達國家能源消費的構成以石油、天然氣為主,大約占2/3。1973年以前,發達國家依靠廉價的石油能源發展了本國的經濟。完成了工業化進程,1973年以後,隨著石油危機,使其能源需求的增量逐漸減少,推動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能源使用量也相應下降了。
2.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結構因地區的不同而有明顯差異。總體來說,使用煤炭等固體燃料比重較高,使用較清潔的和優質的燃料如石油、天然氣等比重較少。同時,由於資金和技術的限製,能耗水平較高。為了適應國內的經濟與人口增長,能源的進口數量不斷增長,經濟增長和能源短缺之間的矛盾日益嚴重。產業結構和工業結構比較落後,最終使能源大部分消費在工業生產之中。資金短缺、技術落後使得節能工作比較薄弱,控製大氣汙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投資相當有限。
3.能源消費的行業結構中,運輸業是發達國家主要的能源消費行業之一,平均約占30%。發達國家的機動車占有水平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1992年,每1000人汽車擁有量,美國約550輛,西歐200~400輛,非洲9輛,印度2輛,中國0.4輛。在許多工業化國家,運輸部門排出由人為活動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42%,碳氫化合物的40%,顆粒物質的13%以及硫氧化物的3%。在過去的20年間,發達國家致力於提高車的能耗效率以及用少汙染或不汙染的燃料來代替礦物燃料,已經有了顯著的進展。靠電力、液化天然氣、酒精、太陽能等新能源驅動的汽車在整個汽車行業中的比例越來越大。
三、能源消費量及能源效率的國際比較
商品能源的消費主要集中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以及前蘇聯和東歐。1990年,這些國家合計占世界人口的22%,卻消費了全世界商品能源約82%,按人均計,高收入國家居民的消費量比低收入國家居民的消費量高15倍。全球平均每年每人消費量是560億J。美國平均每人的消費量是2800億J,荷蘭為2130億J,前蘇聯為1940億J,英國1500億J,法國1090億J,巴西220億J,中國220億J,印度80億J,尼日利亞50億J,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和馬裏各為10億J。
工業化國家在經曆了煤炭時代、石油時代以後,進入了以石油、天然氣、水電、煤炭和核能等多種能源互補的時代。1973年,石油輸出國聯合起來限製石油輸出量,並提高石油價格,以及隨後1978年的兩伊戰爭,使石油輸出國的產量銳減,油價上漲,造成“石油危機”。這給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濟曾造成極大的衝擊。從1973年到1975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1.8%,相應地,石油和天然氣消費量下降了8%。1978年至1981年油價上漲253%。這些事實使人們普遍認識到,廉價能源的時代已經結束,全世界都將以昂貴的價格來獲得能源。而且,人們開始認識到礦物燃料是有限的。對石油依賴性很強的發達國家開始利用和發展節能技術,在不提高能耗的條件下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近20年來,發達國家的能耗水平下降了1/4~1/3,甚至更多。由於能耗下降,發達國家的工業能源密度(工業能源使用量與增值的比率)顯著下降。發達國家的能耗降低還因為他們的低能耗的第三產業比較發達。
發展中國家大約擁有世界78%的人口,卻隻消費世界18%的商業能源。廣大農村地區幾乎得不到任何商業能源,而以薪柴、作物秸稈以及動物糞便作為燃料,並且主要用於炊事和取暖。1990年,在發展中國家,薪柴和木炭供應了能源消費總量的17%。對於某些國家,木柴是主要能源,如埃塞俄比亞、索馬裏、尼泊爾、尼日利亞、蘇丹,木柴占能源的80%。由於使用木柴,森林過度砍伐,造成了水土流失、外境惡化,生態平衡被嚴重破壞。由於能源的儲量極不平衡,發展中國家的很多地區缺少能源,不得不依賴進口。由於技術水平的限製,發展中國家的單位產值能耗約為發達國家的3~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