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鉤”之二,是指其他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掛鉤,即與美元建立固定的彙率。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彙率可按其含金量確定,或者不規定含金量而隻規定與美元的彙率。各會員國貨幣平價一經規定便不得輕易變動。如果會員國貨幣含金量的調整幅超過原平價的10%,就必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的同意。各國政府在進行即期外彙交易和黃金買賣時,其彙率和金價的波動幅度也不得超過法定彙率和金價的上下各l%。此外,各會員國政府有義務幹預金融市場的外彙行市,以保持彙率的穩定。
美英兩國搞了這個布雷頓森林體係,實際上就確立了二戰後國際金融體係的兩個基本點:第一,確立了美元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第二,各國之間實行相對穩定的彙率,有利於美國對世界的控製。
同時,隨著布雷頓森林體係誕生的有三個組織: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其成員國會費構成應對國際收支困難的緊急儲備;二、世界銀行,貸款給成員國政府從事公共項目的開發;三、關貿總協定(WTO),削減組織內各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建立可控的自由貿易。
顯然因為美國的強大,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占有的票數最多,有28%的投票權,英國拿到了13%,排第二,而法國隻有5%。
有了布雷頓森林體係,美國才開始在戰後著手歐洲的重建計劃,因為如果沒有確立美元的統治地位,美國出麵救援西歐就又會造成一戰之後的混亂局麵,美國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同時,由於美國獨立援助,今後被賴賬的風險還要大很多。於是,在1947年,美國正式啟動了馬歇爾計劃,並整整持續了4個財政年度之久。在這段時期內,西歐各國通過參加歐洲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0億美元。當該計劃臨近結束時,絕大多數西歐國家國民經濟都已經恢複到了戰前水平。
而馬歇爾計劃的另一個作用就是讓西歐更加依附於美國的軍事實力,因為在那時,東歐依然在蘇聯的控製之下,蘇聯讓西歐各國一直依附於美國的保護,而形成北約組織。
蘇聯在戰後的崛起也是異常迅速,這讓人感覺很驚奇,因為蘇聯在戰爭中不僅因為德國的入侵遭到了嚴重的損失,最重要的是蘇聯由於戰亡將士過多,勞動力極為短缺,甚至出現了一些蘇聯女人喜歡上戰俘的事情,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崛起不能不讓人驚歎。
而且,蘇聯的崛起,並沒有接受美國的援助,也沒有接受什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
在“懷特方案”提出後不久,美國曆史上任職最長的國務卿,WTO的締造者之一,科爾德·赫爾便在1943年10月的美、英、蘇三國莫斯科外長會議上提出備忘錄,建議由美、英、蘇、中、加拿大、挪威和巴西等國組成一個專家委員會來研究國際經濟合作,促進非歧視性貿易,重建穩定自由的彙率。
為了爭取蘇聯的合作,懷特本人曾於1944年3月建議給予蘇聯5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他認為這樣做將給美、蘇兩國政府在戰後的繼續合作提供健全的基礎。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之前,美國還答應將蘇聯在“基金”的份額提高到12億美元,以體現蘇聯的經濟實力。
蘇聯政府對赫爾的備忘錄曾表示讚賞,對建立“基金”和世界銀行也曾表示興趣。1944年4月20日,莫洛托夫在召見美國大使哈裏曼時表示,蘇聯政府雖然對國際貨幣基金有不同看法,並對一係列問題持反對意見,但仍同意指派專家在華盛頓同美國繼續討論。作為“國際貨幣基金”的發起國,蘇聯派代表團出席了布雷頓森林會議,還同意在“基金”和世界銀行中承擔和認繳資本份額,但最後卻沒有批準《布雷頓森林協定》。
蘇聯政府認為,美國將在戰後利用這兩個機構對蘇聯和東歐國家進行控製和滲透,更擔心“基金”關於取消貨幣管製、固定盧布彙價及交流經濟情報的規定會有損蘇聯的國家主權。因此,蘇聯最後拒絕參加“基金”和世界銀行。說白了,蘇聯其實也想當老大,所以並沒有加入。
二戰後,蘇聯的迅速崛起,反而說明了一個問題,相對美歐的自有資本主義來說,蘇聯的計劃經濟對於經濟的刺激作用更明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家和人民的財產約有30%被破壞,損失慘重。從1946年起,蘇聯開始實行第四個五年計劃,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巨大成就。但是後來蘇聯的經濟道路走偏了,輕重工業比例失調,農工比例失調,蘇聯的綜合經濟實力落後於美國了,最終導致蘇聯在冷戰中走向崩潰。
二戰後,整個歐洲分裂為東歐和西歐,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邊的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什麼是鐵幕?說白了就是歐洲東西兩邊,誰也不理誰,沒有經濟貿易,更沒有文化交流,如果不服,就要打架。
丘吉爾這次充當了美國的馬前卒,因為英國一直在歐洲大陸實行均衡政策,而二戰後,英國沒有實力再次插手歐洲事務,英國知道如果戰後歐洲已經不能在英國的控製之下了,也隻有通過強大的蘇聯的威脅,才能讓西歐更加依附英國和美國的幫助,所以丘吉爾很樂意炒作這種冷戰的概念,因為這符合英國的利益,同時英國還能夠成為美國在歐洲的一顆重要棋子。
在東邊,1950年,分別在在美、蘇的支持下,朝韓之間發動戰爭,中國出兵朝鮮,18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卷入整個衝突之中,其實這也是美、蘇製造的戰爭,表麵上美國要對抗中、蘇,趁新中國立足未穩,來攻擊中國,實際上美國的思路和現在的伊拉克戰爭一樣,製造區域性戰爭,達到敲山震虎、威逼利誘的作用,威逼日本、韓國、中國台灣自動歸附於美國的麾下,同時又能限製中國的經濟發展。如果能打下朝鮮,那麼美國就形成美、日、韓同盟,把中國圈死在包圍圈裏,即使失敗,中國的經濟實力也無法幫助朝鮮吞並韓國,美國還是可以得到韓、日的歸附。而蘇聯鼓動朝鮮進攻,也不過是讓中、朝更加緊密地受控於自己。這種秘而不宣的政治默契,是否有美、蘇最高資本勢力的策劃,至今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