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蕭紅的生活史中現存最大的一個謎團,是訂婚的時間與未婚夫的人間蒸發。前者關係到蕭紅求學等一係列奮鬥的困厄所在,後者關係到她情感生活的巨大轉折,而且,兩者又都是一個問題的延續。最早的說法是3歲訂婚,而後則是14歲上高小的時候訂婚,她的嫡親侄子張抗先生堅持這種說法,鐵鋒先生當年找到介紹人於興閣,也證明了這個說法。最新的調查成果來自她的堂妹張秀瑉,是在初中二年級、18歲的時候,由她的六叔張廷獻介紹定親。三種說法時間相差不少,但都是一個人,汪恩甲或者汪殿甲。隻有鐵峰先生根據於興閣的說法,認為是呼蘭駐軍遊擊幫統王廷蘭的次子王恩甲。
這一說法最近似乎已經徹底被否定了,因為王廷蘭作為抗日殉國的名將家世一目了然,他隻有一個正式名分的兒子王鳳桐,比蕭紅大3歲,在16歲的時候與呼蘭一商家女結婚,次年生子。1932年,哈爾濱淪陷後,王廷蘭代表馬占山到齊齊哈爾接觸李頓調查團,被捕後在日本特務的嚴刑拷打之下堅貞不屈,最後被裝進麻袋從樓上扔下去壯烈殉國。王家不堪日本特務的騷擾,悄悄逃往關裏投奔張學良抗戰,後人一直延續至今。但是,仍有一些蛛絲馬跡讓人疑惑。張秀瑉說六叔張廷獻和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是要好同學,受汪大澄之托為汪恩甲介紹對象。既是同學,張廷獻把自己的侄女介紹給同學的弟弟,自己豈不矮了一輩,這在19世紀30年代的東北是不合禮法的,何況鄉紳張家又是極講門第和體麵的。
蕭紅小學畢業之後,全班絕大多數同學繼續升學,父親張廷舉卻堅決不許她繼續到哈爾濱讀書,這也是一個匪夷所思的疑點。僅僅用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是不足以解釋的,因為張廷舉是新派鄉紳,是呼蘭提倡女學的頭麵人物,阻止自己的女兒讀書,要受到教育界同仁的鄙夷,也要受到前妻家族的壓力。而且,對於所有為蕭紅說情的親朋一概不做任何解釋,其中必有難言之隱。致使蕭紅在家停學一年,最後是向家庭施行了“騙術”才到哈爾濱上了初中。她的同學好友徐淑娟對於她的敘述基本都是屬實的,當年蕭紅曾經對她說,自己很小就被家裏訂給豪門,允許出來上學也是為了攀這門高親。汪恩甲的父親隻是一個小官吏,是談不上高親的,除非他另有不為人知的神秘身世。曹革成先生在《我的嬸嬸蕭紅》一書中,提到長期流傳著一個說法,汪恩甲本姓王。還有一個傳說,蕭紅的祖母範氏的哥哥是某地的一個督軍。所有關於範氏的回憶,她都是神神道道、好走動,在家裏說一不二。當時的東北鄉間,訂婚有口頭和正式下禮兩個步驟,蕭紅的父母婚事就是由範氏最早托人提親,延擱了四年之後才正式下禮成婚。3歲訂婚一說,也未必就是空穴來風,以範氏的精明強幹,聯姻一個軍界豪門也是可能的,後人未必知曉內情,作為過繼子的張廷舉又不便說破。蕭紅祖父八十大壽的時候,馬占山、王廷蘭和呼蘭縣長等軍政要人都親自赴宴,馬占山贈匾額,並且當場把她家所在的英順胡同改名長壽胡同,胡同原名得自駐軍將領之名。張廷舉當時隻是一個小學校長,何來如此大的排場和威勢?蕭紅對祖母頗多怨憤,是否與這密不告人的婚約有關。14歲訂婚的說法,大概是舊話重提,因為蕭紅這時有一次傷心欲絕的初戀,並且抑鬱生病半年,對方是破落了的二姑家的哥哥,應該是《呼蘭河傳》中蘭哥的原型,後者貧病而死,蕭紅在小說《葉子》中對此有過詳細的描述,不僅場景與人物和她家偶合,沒有親曆是寫不出那樣哀婉悲涼的體驗。於興閣出麵做媒,就在這個時候,而後來張廷舉阻止蕭紅升學,大概也和這次提婚有關,而父親的最終妥協和蕭紅對徐淑娟的自述,是否還隱藏著雙方家長幕後的暗中協商?汪恩甲家在哈爾濱顧鄉屯,本人也已經師範畢業在哈爾濱工作了,蕭紅到哈爾濱讀書可以離他近一些。而18歲的正式訂婚,也是由於她在“反五路”遊行中活躍,招來不少異性青年,引起家長的緊張。她與未婚夫同居是在黑龍江政局急劇動蕩之時,馬占山將軍打響了武裝抗日的第一槍,汪恩甲的失蹤就是在王廷蘭殉國前後。蕭紅一生不說婆家與未婚夫的壞話,對自己的婚事諱莫如深,大概都和這不可言說的神秘婚約有關。
在蕭紅的生活史中現存最大的一個謎團,是訂婚的時間與未婚夫的人間蒸發。前者關係到蕭紅求學等一係列奮鬥的困厄所在,後者關係到她情感生活的巨大轉折,而且,兩者又都是一個問題的延續。最早的說法是3歲訂婚,而後則是14歲上高小的時候訂婚,她的嫡親侄子張抗先生堅持這種說法,鐵鋒先生當年找到介紹人於興閣,也證明了這個說法。最新的調查成果來自她的堂妹張秀瑉,是在初中二年級、18歲的時候,由她的六叔張廷獻介紹定親。三種說法時間相差不少,但都是一個人,汪恩甲或者汪殿甲。隻有鐵峰先生根據於興閣的說法,認為是呼蘭駐軍遊擊幫統王廷蘭的次子王恩甲。
這一說法最近似乎已經徹底被否定了,因為王廷蘭作為抗日殉國的名將家世一目了然,他隻有一個正式名分的兒子王鳳桐,比蕭紅大3歲,在16歲的時候與呼蘭一商家女結婚,次年生子。1932年,哈爾濱淪陷後,王廷蘭代表馬占山到齊齊哈爾接觸李頓調查團,被捕後在日本特務的嚴刑拷打之下堅貞不屈,最後被裝進麻袋從樓上扔下去壯烈殉國。王家不堪日本特務的騷擾,悄悄逃往關裏投奔張學良抗戰,後人一直延續至今。但是,仍有一些蛛絲馬跡讓人疑惑。張秀瑉說六叔張廷獻和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是要好同學,受汪大澄之托為汪恩甲介紹對象。既是同學,張廷獻把自己的侄女介紹給同學的弟弟,自己豈不矮了一輩,這在19世紀30年代的東北是不合禮法的,何況鄉紳張家又是極講門第和體麵的。
蕭紅小學畢業之後,全班絕大多數同學繼續升學,父親張廷舉卻堅決不許她繼續到哈爾濱讀書,這也是一個匪夷所思的疑點。僅僅用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是不足以解釋的,因為張廷舉是新派鄉紳,是呼蘭提倡女學的頭麵人物,阻止自己的女兒讀書,要受到教育界同仁的鄙夷,也要受到前妻家族的壓力。而且,對於所有為蕭紅說情的親朋一概不做任何解釋,其中必有難言之隱。致使蕭紅在家停學一年,最後是向家庭施行了“騙術”才到哈爾濱上了初中。她的同學好友徐淑娟對於她的敘述基本都是屬實的,當年蕭紅曾經對她說,自己很小就被家裏訂給豪門,允許出來上學也是為了攀這門高親。汪恩甲的父親隻是一個小官吏,是談不上高親的,除非他另有不為人知的神秘身世。曹革成先生在《我的嬸嬸蕭紅》一書中,提到長期流傳著一個說法,汪恩甲本姓王。還有一個傳說,蕭紅的祖母範氏的哥哥是某地的一個督軍。所有關於範氏的回憶,她都是神神道道、好走動,在家裏說一不二。當時的東北鄉間,訂婚有口頭和正式下禮兩個步驟,蕭紅的父母婚事就是由範氏最早托人提親,延擱了四年之後才正式下禮成婚。3歲訂婚一說,也未必就是空穴來風,以範氏的精明強幹,聯姻一個軍界豪門也是可能的,後人未必知曉內情,作為過繼子的張廷舉又不便說破。蕭紅祖父八十大壽的時候,馬占山、王廷蘭和呼蘭縣長等軍政要人都親自赴宴,馬占山贈匾額,並且當場把她家所在的英順胡同改名長壽胡同,胡同原名得自駐軍將領之名。張廷舉當時隻是一個小學校長,何來如此大的排場和威勢?蕭紅對祖母頗多怨憤,是否與這密不告人的婚約有關。14歲訂婚的說法,大概是舊話重提,因為蕭紅這時有一次傷心欲絕的初戀,並且抑鬱生病半年,對方是破落了的二姑家的哥哥,應該是《呼蘭河傳》中蘭哥的原型,後者貧病而死,蕭紅在小說《葉子》中對此有過詳細的描述,不僅場景與人物和她家偶合,沒有親曆是寫不出那樣哀婉悲涼的體驗。於興閣出麵做媒,就在這個時候,而後來張廷舉阻止蕭紅升學,大概也和這次提婚有關,而父親的最終妥協和蕭紅對徐淑娟的自述,是否還隱藏著雙方家長幕後的暗中協商?汪恩甲家在哈爾濱顧鄉屯,本人也已經師範畢業在哈爾濱工作了,蕭紅到哈爾濱讀書可以離他近一些。而18歲的正式訂婚,也是由於她在“反五路”遊行中活躍,招來不少異性青年,引起家長的緊張。她與未婚夫同居是在黑龍江政局急劇動蕩之時,馬占山將軍打響了武裝抗日的第一槍,汪恩甲的失蹤就是在王廷蘭殉國前後。蕭紅一生不說婆家與未婚夫的壞話,對自己的婚事諱莫如深,大概都和這不可言說的神秘婚約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