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聖廟文
玉峯後學小子周蘿顏,盥手焚香,敢昭告於大成門內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恭惟至聖先師,道冠古今,德配天地,建百王之極;俎豆千秋,作萬世之師。儀型四表,固已網羅前代,莫罄高深;陶鑄後賢,難為讚頌矣。夢顏下裏庸材,窮陬末學,雖複誦讀詩書,不獲仰窺堂奧,但念束發受書以來,即佩服聖訓,研究斯文,口誦心維,反複潛玩,積有年月。故於聖賢學問辭氣,依稀窺見一斑,不得以似是而非之語,顛倒耄年之心。且今國家設科取士,尊尚四子之書,傳注悉宗朱子,文治光華,於斯為盛。從此攻舉業者,旦暮研求,唯恐不合朱注,有礙場屋。若注無明文,縱有至精至當之解,不敢發明;有發明者,即指為離經畔道,擯斥有司。在功令,原不為一先儒而欲障天下之口;在天下,各因一先儒而自障其口矣。夫前人有書而不敢發明,則其所發明者無非紙上之陳言;後人有口而不敢吐露,則其所吐露者何異兒童之剿說?自此以往,士林皆以順為正矣。小子誌切闡揚,不求榮利,道以孔顏為法,學以忠恕為宗,讀孟子必折衷於論語,讀小注必考證於白文,但求其至精至當,不囿於習見習聞。竊恐立念迂疏,有乖時俗,用是預為布告,不敢私竊。伏念先師夫子,為能牢籠一世,俯毓羣英,自顏曾以迄,來學罔不羅入宮牆,一體陶淑。小子與先儒,出世雖有後先,同學原無彼此,況道之所在,本宜互為商榷,所以古人著書,必曰以俟後之君子,其心甚望後人轉勝前人,非欲其一代不如一代也。則居先儒後,為之拾其遺而補其闕,先儒未必不首肯於九京也。爰將四書中未發之精蘊,討論搜羅,以備參考,而又錄出其假托語言,有乖王化、有倍綱常者,指出數條。共分二卷,名為質孔說。盥手焚香,百拜上達,仰冀先師夫子在天之靈默為昭鑒。儻其有稗學校,伏望賜以流通;設或無當聖心,唯願宥其狂瞽。小子不勝惶恐待罪之至。
計呈:
上卷儒門宗旨下卷讀書管見
質孔說目次
卷上儒門宗旨
讀書當知宗旨
聖道須得門而入
學者當以忠恕入門
忠恕本孔子之言
忠恕是快捷方式法
忠恕之道無行不與
知行處皆有一貫
子貢尋出簡要法
恕能該忠
恕字尤易入門
忠恕當具訓蒙士
忠恕能變化氣質
學庸所論忠恕
忠恕源頭在於無我
論語大半詆無我
聖人無我誌量
無我是儒術大本領
無我之學於今難講
子絕四中重在無我
無我之中有真我
真我之中原無我
讀書宜思法戒
孔門專務為己
患盜喻
學者須識異端二字
士子當學聖人誌願
夫子尚有未盡之言
本天本心說
心齋坐忘
學者當識得心字
真心亙古不滅
卷下讀書管見
結繩而治
孔子未嚐刪詩書
誤解檀弓出母字
辨三斬板而已句
莊子筆誤
孔子不忍比親於獸
聖人不敢使弟子為君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執鞭之士
夫子罕言仁
博學而無所成名
寢衣長一身有半
割不正不食
章次倒置
弟子名次書法
浴乎沂
片言折獄
原壤非老氏之流
論語當先看誌學章
當以無言章作最後讀
大學三綱領
物有本末節
格物格字
當詳玩曾子釋淇澳節
聽訟章
補格物致知章
大學當看幾處好惡
天命之謂性注
中和位育即理即事
讀中庸要看幾個至字
聖人天地不能盡道
莫載莫破
君子之道四
鬼神章
誠者自成成字
道並行而不相悖
仲尼至聖至誠
孟子誌在用齊
萬章欲以不見諸侯推尊孟子
周七八月夏五六月
管仲是王佐之才
沈同問伐燕
許行不足與辨
什一而稅古今不同
寓兵於農
孟子吊膝心事
樂正子從子敖二章
濟人溱洧
陳仲子
三自反章
班爵祿之製
封建非久安之道
仁義不可獨言在內
仁義並無內外之可言
血氣便是小體
更有大小之別
堯服桀服
伊尹放太甲
擴充之說最宜詳味
儒門不可無諍士
質孔說卷之上
昆山後學周夢顏謹輯
儒門宗旨
讀書當知宗旨
從古聖賢當以孔子為宗孔子所言當以論語為宗論語五百章當以一貫為宗人將五百章分讀故但知參乎章重一貫餘將五百章合讀乃知全書皆重一貫也孔顏心相契合不待明言其聞言即悟者不過曾子反複開示者不過子貢曾子獨能隨事精察身體力行灼見其中根底所以夫子說來直下承當門人聞來隨口指點將一貫二字易以忠恕使人易於法守可謂開快捷方式之門矣
聖道須得門而入
唯入門也乃可升堂唯升堂也乃可入室則入門為至要矣何謂門忠恕是也何謂堂一貫是也何謂室即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也夫呼參而詔一貫即明示以堂矣曾子告門人以忠恕亦明示以門矣示以堂而參即唯曾子不負夫子矣示以忠恕而無人從事於忠恕後人不幾負曾子乎忠恕之說似乎庸近卻不知即此便是下學上達工夫即此便是希聖希賢道理但當隨事精察而力行之耳
學者當以忠恕入門
仲尼之道高遠難及曾子指出忠恕二字可以顯然入手蓋忠是盡其在我恕是推以及人忠是體恕是用二者交相資助日間一處事一接物其中必有忠恕之理用以齊家則家齊用以治國則國治用以平天下則天下平庶民去之去此忠恕也君子存之存此忠恕也隱居求誌求此忠恕也行義達道達此忠恕也考諸三王而不謬忠恕可以繼往百世可俟聖人而不惑忠恕可以開來放之忠恕彌六合收之忠恕藏一心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未有不本乎此者也
忠恕本孔子之言
夫子以一貫為吾道曾子以忠恕為夫子之道乃知忠恕二字非曾子獨辟也忠恕違道不遠夫子固已先言之也但一貫言其究竟忠恕指其入手耳學者須從入手處研究造次顛沛無或間斷使此理參前倚衡方到一以貫之地位
忠恕是快捷方式法
先儒語錄充棟汗牛撮其大要亦止數端或言工夫在主敬或言入手須慎獨或言當以尊德性為宗或言當以道問學為要或以格物為大綱而羣言籍籍或以良知為宗旨而議論紛紛雖殊途同轍猶萬水無不朝東師授弟傳似羣星悉皆拱北然以曾子言之猶似旁門曲徑尚難入室升堂何如忠恕二字之親承聖訓尤為正大光明直截了當乎
忠恕之道無行不與
夫子自明無隱而曰吾無行而不與乃知夫子一言一動無非一貫之理即無非忠恕之理卻不明明道破隻是引而不發使學者深思而自得蓋從心中悟出者方是自己心中之一貫從耳內聞得者猶是夫子口中之一貫試看論語中幾處之字皆有無窮意味如知及之仁能守之生而知之學而知之知之好之樂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每一之字即有一之字道理想到著實處即是忠恕想到會通處便是一貫
知行處皆有一貫
正欲與天下學人共明一貫隨手指一句書能道出忠恕之理便是一貫知處於視聽言動時步步實踐此理便是一貫行處
子貢尋出簡要法
多學而識章夫子既告以一貫矣然其下手工夫終不輕言使其再去研求憤悱而後啟發所以子貢想出簡要之法即問一言可行終身夫子便以恕字告之而又教以入手之方直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然後子貢恍然會悟回想曾子之言若合符契故曰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向使早與說明後來安得有此領會譬之雛在彀中隻愁雛之不活不愁殼之不破若慮其堅厚助以人力其雛必不能長人之學力亦複如是
恕能該忠
子貢問終身可行夫子但示以恕而不及忠者以子貢所問不過一言耳然雖止一言而忠已在其中以無忠做不出恕也此曾子論治國亦但曰所藏乎身不恕而不及忠也範忠宣公雲生平所學惟忠恕二字一生用不盡立朝事君接待僚友親睦宗族未嚐須臾離固知古來聖賢豪傑誠有先得我心者矣
恕字尤易入門
忠恕二字固是入道之門然恕字較實初學當從實處下手一麵從平實處循分做去耐煩小心勿忘勿助則忠已行乎其間夫子教子貢以強恕求仁必曰能近取譬者體帖人情之謂也體帖父母之心則孝體帖兄弟之心則友體帖卑幼之情則慈體帖於邦家則邦家無怨體帖於黎庶則黎庶沾恩中庸論盡性至於讚化育參天地可謂極至誠之能事然其發端不過謂忠恕達道不遠少年讀書即當以此講明一有入頭便成大器
忠恕當具訓蒙士
弟子入則孝節分明一部小學童子初讀書便當照此幾句就其所已知就其所當行循循化導忠恕已在其中蓋孝弟有孝弟之忠恕謹信有謹信之忠恕愛眾親仁有愛眾親仁之忠恕使於日用常行中步步蹈著矩鑊自少至老必有可觀所謂具訓於蒙士也
忠恕能變化氣質
忠恕到純熟處自然舉動衝和慈祥愷惻觀曾子詔孟敬子動容貌三語並三個斯字知得力於忠恕者深矣學者讀書到此須將暴慢鄙倍等痛自內省淘汰入微則動容周旋罔不中禮終身無疾言遽色矣
學庸所論忠恕
大學平天下章首言絮矩便是忠恕之道中庸論忠恕違道不遠下便接子臣弟友切實功夫以作忠恕榜樣可識指歸矣
忠恕源頭在於無我
要尋忠恕源頭隻在無我二字推到忠恕究竟亦不過無我二字人若但知有我則一切榮身肥家之想縈結於中如何盡得在己如何推得在人聖賢忠恕之道一步行不去矣
論語大半說無我
博施濟眾欲立欲達以及老安友信少懷是顯而易見之無我即克己複禮敬恕訒言忠信篤敬等亦莫非無我工夫蓋我者私己也求仁乃去私之事到安仁境界便是忘私忘私則無我矣如此看來方知夫子所以教人者雖未明言無我卻句句是說無我至工夫純熟參前倚衡方悟一貫之說
聖人無我誌量
昔者孔子為蠟賓事畢出遊喟然興歎謂子遊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又曰大道之行也某未之逮也而有誌焉觀此則知夫子興歎無非想望大公無我境界迨至外戶不閉而無我之效見矣故曰人人不見有我大治之道也人人但見有我大亂之道也
無我是儒術大本領
學者以義利為分途以君子小人為究竟然其源頭隻在有我無我苟其有我則事事著私由是而懷土懷惠比而不周周而不和驕而不泰長戚戚以至下達凡寡廉鮮恥犯上作亂之事靡所不為苟其無我則念念是公由是而懷德懷刑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泰而不驕坦蕩蕩以至上達凡老安友信少懷之願時刻不忘直如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而後已無我本領不亦大乎
無我之學於今難講
人心道心者即有我無我之心也有我便是人心無我即是道心但有我之事人所樂聞無我之理人所厭聞孔子之時已難見此境界所以發有誌未逮之歎迨夷子愛無差等之言一出孟子一本二本之言一辦後儒遂執之以為定論而無我之根遂斷矣獨不思鄰子兄子之言孟子但與夷子論情不與夷子論道若言大道之行則固孔子所謂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者也安得有鄰子兄子也使我執鄰子兄子之見鄰亦執鄰子兄子之見是率天下之人而皆有一我也是故充孔子之言則如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若充孟子之言則愛其兄子又不如自愛其子矣故孔子一念可擴充而孟子一念不可擴充也論無我之說者當以孔子之言為正
子絕四中重在無我
意必固我之念夫子固已銷盡但四者之中尤以無我為主蓋意必與固皆因我而生我是樹根意必固是枝葉我字之根既斷則一應俱斷學到無我境界便有海闊天空登泰山而小天下氣象今人一說到此以為近於佛學必要撇去此種境界尋出一種迂腐淺陋話頭即此便是黨同伐異之私便是意必固我之見譬之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本是公共之物因其偶在鄰家見過必欲俺其耳目不聞不見以為此鄰家景象非我家所有不亦惑乎
無我之中有真我
聖學中無我不是漫無主張惟於人心道心之界認得真確使道心常為之主而人心聽命所謂先立乎其大者使小者不能奪則無我之中便有真我存焉譬之國有君家有主君主當權出以公正雖有酬酢萬變之紛絕無進退予奪之擾矣
真我之中原無我
既以道心為主使人心聽命則內而理欲關頭外而死生患難屹然自主不可搖奪似乎其中有一真我矣然卻是至虛至靈湛然寂然太虛無我雖然盡其所當為卻是行其所無事譬如大圓鏡中物來自現物去便無君子處事亦然即義之與比原來無適無莫
讀書宜思法戒
古人著書立說垂諸簡編皆是後人榜樣故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又曰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所以屬望來學者切矣後人讀書句句要想到自己身上當法者法當戒者戒方不辜負聖賢不辜負自己不辜負父母師長若讀時不能親切使書自書我自我雖終日朗吟不過如鳥鳴樹蟲鳴草已耳其或稍知向上者將一部四書反複研究但句句止作題目看未嚐想到身體力行縱拖紫腰金終成俗漢非宮牆人物
孔門專務為己
夫子千言萬語隻教人以為己之學故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又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又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可見為己為人關頭直是君子小人分路所以子貢方入夫子便謂夫我不暇但思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不欲舍其田而芸人之草一則曰何有於我再則曰何有於我又曰我無能焉又曰是吾憂也又曰則吾豈敢何等勤敏何等謙衝所以成其為大聖此種家風吾輩定當謹守蓋人人專於自治則天下之學植自端世間之邪說自熄其為閑先聖之道也大矣譬之家塾生徒但當讀自己之書不必糾察他人之過若舍其課業日呼門外之人紛紛詰責此乃學徒之蟊賊初非黨塾之功臣今之學者習文藝外唯有賭博樗蒲談論閨閫甚至武斷鄉曲把持官府靡惡不為則是孔顏家法全然不守而論至學術則曰我欲排斥佛老以崇儒學除此之外一無所長竊思天下之屠夫竊賊以及充軍叛逆之徒若教以修齋禮誦無不拂然罵詈則皆排斥佛老者也豈曰此輩皆聖人之徒乎
患盜喻
有一富人懼穿窬入室令子弟拒戶堅守日則舍其耕讀從事角力演武夜則擊柝嗚金佐以賭博飲酒如是數年家貲盡廢子弟蠢然無知惟以飲博為事究竟此地無盜儒者之欲辟異端亦複如是今世本無楊墨而故為排斥之套語以自文其固陋使一世之心思才力盡消磨於意必固我黨同伐異之中此真儒門之奇禍所謂甚於洪水猛獸之災者也
學者須識異端二字
昔有試官課諸生於試院日未午誡諸生曰爾等作文不得犯著禦諱俄而士子各相問曰尊卷可犯某字乎此禦諱也不可犯也又呼年少者告之曰文中切莫用某字以禦諱之故於是展轉相囑而是日通場之人口中無一不犯禦諱矣有人舌上生瘡傅以貴藥伊妻恐其津生於舌流去此藥因戒曰切莫想著酸梅豈知其人意中本不想著酸梅因此一囑酸梅之念忽動舌上之藥盡行浮去世固有欲除害而害愈滋者今之學者動雲辟異端卻不知異端二字如何解孟子以惻隱為仁之端羞惡為義之端四端在我猶如四體則知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便為異端異端正在吾輩日用常行中孔子所謂異端並非楊墨以其時尚無楊墨耳學者苟能刻刻自反若曾子之日必三省君子之三戒九思其為辟異端也大矣譬之治病當治自己之病譬之芸田當芸自己之田今之學者口餐儒門之食頭戴儒者之冠不知自己之三達德五達道為何物但將和尚道士詆毀一番便高視闊步以為吾是儒教中人是留心道學者假令世間不生和尚道士不知更將何辭以資談柄耶夫無病而服去病之藥其病必甚無楊墨而托言辟楊墨不反受楊墨之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