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1 / 1)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以邊沁的功利主義為出發點,把個人利益看作是經濟活動的出發點和準則。在他看來,資本家發展生產時追求的是個人利益,是利潤。利潤又是資本積累的源泉和擴大生產的條件,隻有利潤增加才能保證生產力發展,財富增加。因此,資本的利益不僅代表資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時代表了全社會的利益。但是他認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是矛盾的。他的主張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的功利主義,其功利主義原則服從於資本擴大自身利益和反對地主階級的要求。

研究方法書在研究方法上繼承了由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起來的抽象方法。他批評斯密理論中的矛盾,自己一貫地堅持研究經濟現象內在聯係的方法,堅持在耗費勞動決定價值的基礎上去考察各個經濟範疇。但由於作者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永恒的自然的生產方式,把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當作生產的一般規律,這種非曆史的觀點,又使他的抽象方法同時表現出嚴重的缺陷。他運用抽象方法時,往往不僅抽象掉經濟現象外部的偶然的聯係,也常常抽象掉了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本質;在分析經濟範疇時,不關心研究其社會本質,隻考察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不研究經濟範疇的起源和發展,不經過中間環節,把簡單地反映本質的範疇直接與複雜的反映現象的範疇等同起來,因而,造成了理論中不可克服的矛盾。

[編輯本段]《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的理論體係及貢獻價值理論李嘉圖以勞動價值論貫穿其全部理論體係。他首先接受斯密對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分,同時批評其斷言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可能沒有使用價值的觀點。正確地指出使用價值雖然不是交換價值的尺度,但對交換價值來說是絕對不可缺少的,一種商品如果全然沒有用處,總不會具有交換價值。他實際上認識到了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古典經濟學的一個共同的缺點是不能明確區分交換價值和價值。李嘉圖在本書中強調隻有耗費勞動決定價值,批評斯密購買勞動決定價值的觀點。但是他沒有再前進一步把價值和交換價值區分開來,書中常常用"相對價值"、"比較價值"代替交換價值的概念,用"絕對價值"、"真實價值"說明相當於價值的內容。在交換價值的概念下講的內容,有時相當於交換價值,有時相當於價值,這種概念上的混用,表明作者感到了二者的區別,但又始終沒有弄清二者的不同含義。

李嘉圖認為商品的交換價值來自兩個源泉:一是它的稀少性;一是獲得它時所必需的勞動量。如名畫、古錢等其價值由稀少性決定,不過這類商品數量很少。書中指出商品價值由勞動決定的原理隻適用於可以由人類勞動不斷生產出來,不受限製地參加競爭的商品,這類商品占絕大多數。

李嘉圖始終堅持耗費勞動決定價值的原理,批評一切與其相矛盾的觀點,進一步闡述了商品價值量與生產時的耗費勞動成正比例,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例的原理。

他著重批評斯密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觀點。他讚成商品價值要分解為三種收入,同時指出不能倒轉過來又認為三種收入構成交換價值,並詳細地證明工資、利潤和地租的變動不會影響商品的價值量,隻影響三者之間的分配比例。因此,商品價值分解為三種收入,並不改變勞動決定價值的原理。

勞動價值論的反對者說,生產商品,除了需要勞動外,還要有資本參加,所以不可能隻有勞動創造價值。書中針對這一觀點解釋說,商品的價值不僅包括直接投入的勞動創造的價值,還包括生產時耗費的資本的價值;資本就是生產資料,它的價值也是由勞動創造的。他指出生產資料,例如機器的使用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商品的使用價值,但不能增加商品的價值,它隻是把自身的價值轉移到新生產的商品中,由此證明唯有勞動創造價值。

李嘉圖還指出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每個人生產商品時實際耗費的勞動量決定,同質同量的商品在市場上隻能賣相同的價格,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的。書中這一觀點是在論述級差地租時提出的,起初是說農產品價格由最劣等土地生產時花費的勞動量決定,進而推論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由最不利的生產條件下花費的勞動量決定。這種觀點對農產品來說是適用的,但並不符合工業品價值決定的規律。

李嘉圖也論及了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的計量問題。他指出在市場上通過競爭、討價還價,必然會使困難程度較大、技術要求較高的勞動折算為倍加的簡單勞動。不過李嘉圖並沒有說明為什麼不同質的勞動會歸結為量的區別。

李嘉圖在本書中把勞動價值論發展到了資產階級限界內可能達到的最高程度。但由於階級局限性和曆史局限性,他遇到了兩個不可克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