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曰:古之諸侯畋獵者,為田除害,上以供祭祀,下以習武事。太古之時,人食鳥獸之肉,衣鳥獸之皮。後代人民眾多,鳥獸寡少,衣食不足,於是神農教其種植,導其紡績,以代鳥獸之命。自是以後,禽獸複盈山林,下平土,害禾稼,人民苦之。於是王公秋冬無事,教習畋獵,簡練兵革,奮揚威武,以戒非常。季冬之月臘日,太陰用事,萬物畢成,蟄蟲以伏,乃具卒乘,從禽於山澤以教之,令知部分進退之儀也。
一人守圍地三尺,一十二將守地三萬六千尺,積尺得六千步,積步得一十五裏餘六十步,圍中徑闊得地五裏餘二十步。以左右決勝將為校頭,其次左右將各主士伍為行列,皆以金鼓、旌旗為節製。其初起圍張翼,隨山林地勢,無遠近部分。其合圍地,虞候先擇定訖,以善弧矢者為圍中騎,其步卒槍幡守圍。有漏禽獸者,坐守圍吏。大獸公之,小獸私之,以觀進止。
經曰:弩者,怒也。言其聲勢威響如怒,故以名其弓也。穿剛洞堅,自近及遠。古有黃連、百竹、八擔、雙弩之名。今有絞車弩,射七百步,攻城拔壘用之;臂張弩,射三百步,步戰用之;馬弩,射二百步,馬戰用之。弩張遲,臨敵不過三發,所以戰陣不便於弩。非弩不利於戰而將不明於用弩也。夫弩不離於短兵,當別為隊,攢箭注射,則前無立兵,對無橫陣。複以陣中張陣外射,番次輪回,張而複出,射而複入,則弩無絕聲,敵無薄我。置弩必處於高,爭山奪水,守隘塞口,破驍陷陣,果非弩不利也。
張弩後左廂丁字立,當弩八字立,高揎手,垂衫襟,左手承撞,右手迎上,當心開張,張有闊狹,左髀右轉,還複當心安箭,高舉射。賊若遠,高抬弩頭;賊若近,平身放;左右有賊,回身放;賊在高處,挈腳放。放箭訖,喝殺卻掣拗蠍尾,覆弩還著地。
經曰:從一陣之中離為八陣,從八陣複合而為一。聽音望麾,以出四奇。飛龍、虎翼、鳥翔、蛇蟠為四奇陣,天地風雲為四正陣。夫善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奇為陽,正為陰,陰陽相簿而四時行焉;奇為剛,正為柔,剛柔相得而萬物成焉。奇正之用,萬物無所不勝焉。所謂合者,即合奇正八陣而為一也。
經曰:風後演《握奇圖》,自一陣之中分為八陣,天有衝或圓布。黃帝曰:天陣圓,利為主,色尚玄,為乾。
地陣方,利為客,色尚黃,為坤。
風附於天,風象,其形銳首,利為客,色尚赤,為巽。
雲附天地,太公曰“左右相向”是也。其形銳首,利為客,色尚白,為坎。
飛龍,其形屈曲似龍,利為主,色上玄下赤,為震。
虎翼,居中張翼而進,其形踞,利為主,色上黃下青,為兌。
鳥翔,太公曰:“鳥翔者,突擊之義也。”其形迅急,利為客,色上玄下白,為離。
蛇蟠,太公曰:“蛇蟠者,圍繞之義也。”其形宛轉,利為主,色上黃下赤,為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