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1 / 3)

同樣,我們教學生寫作,也應要求他們平時廣泛積累。隻有在大量占有各種材料的基礎上,寫作時才能做到文思泉湧、一氣嗬成。正所謂“厚積薄發”,積之愈深厚,發之愈有力。

以前常聽老師說:“讀書,先是把薄書讀厚,然後是把厚書讀薄。”現在回味,感覺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讀書,總是循著字句慢慢領悟,隨著閱讀的深入,會倍感內容的豐富、厚重、餘味無窮,這是把“薄書讀厚”;到後來,經過一番浮想聯翩,總要將作者的思想濃縮為一點,深切領悟文章的要旨,這是把“厚書讀薄”。

當然,除了閱讀文章,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應該做到“由博返約”,使零碎的知識變得係統,綱舉目張。隻有這樣,才是真正的一以貫之。

要知道,蜂采百花固然重要,釀出佳蜜才是最終目的。

(河南省鄢陵縣第三高級中學王付旺)

2.熟稔《論語》三句可為師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

(摘自《論語·子罕》,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31頁)

再次捧讀《論語》一書時,我的腦海裏突然蹦出了“熟稔三句可為師”。20年的從教經曆,人生不同階段讀《論語》的體悟,突然之間化作這七個字的感悟,從心底生發出來。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正所謂弱水三千,取一瓢足矣。《論語》千言,踐行三句可成良師也。而這三句,正是“教學相長”、“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許多新的理念開始慢慢被廣大教師接受。譬如,學生本身就是課程資源;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教學是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教師都在發展,都在提高。這些鮮活的表述,歸根到底,核心就是《論語》中的“教學相長”,四個字。“教學相長”,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當做“一張白紙”;要求教師善於利用學生這一課程資源,動態地把握師生、生生互動中即時生成的資源;要求教師蹲下來,以學生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教”。

記得2006年,我在磨一節公開課《小木偶的故事》。幾次試教我都不滿意。帶著思考,我又走進了另一個班,準備再試一次。這個班有的學生正在做“我來比畫,你來猜”的遊戲。看到他們十分投入,我突然靈機一動:這篇課文有那麼多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這些詞語既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理解的,又是串起這篇童話的一條線索,何不讓學生從“看詞語做表情”入手學習課文呢?就這樣,我臨時改變了教學思路,以“看詞語做表情”導入,由此巧妙地引出“笑嘻嘻”,由“笑嘻嘻”一詞帶出課文中含有這個詞的四個句子,從這四個句子擴展到故事的四個部分;再通過組織學生對這四個部分的分角色朗讀、體會,引出對課文所蘊涵道理的感悟;最後,以練習寫話、想象小木偶怎樣要回背包、露出“笑嘻嘻”的神情作為課的結尾。許多老師聽後,都十分欣賞我的這一處理策略,認為這樣做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學習心理。這次上課前的靈機一動,不僅讓我收獲了一堂成功的公開課,更讓我深深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深刻道理。倘若我們能經常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向學生,就一定能夠從學生那裏收獲無窮無盡的智慧。

同樣,我們教學生寫作,也應要求他們平時廣泛積累。隻有在大量占有各種材料的基礎上,寫作時才能做到文思泉湧、一氣嗬成。正所謂“厚積薄發”,積之愈深厚,發之愈有力。

以前常聽老師說:“讀書,先是把薄書讀厚,然後是把厚書讀薄。”現在回味,感覺還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讀書,總是循著字句慢慢領悟,隨著閱讀的深入,會倍感內容的豐富、厚重、餘味無窮,這是把“薄書讀厚”;到後來,經過一番浮想聯翩,總要將作者的思想濃縮為一點,深切領悟文章的要旨,這是把“厚書讀薄”。

當然,除了閱讀文章,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應該做到“由博返約”,使零碎的知識變得係統,綱舉目張。隻有這樣,才是真正的一以貫之。

要知道,蜂采百花固然重要,釀出佳蜜才是最終目的。

(河南省鄢陵縣第三高級中學王付旺)

2.熟稔《論語》三句可為師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孔子

(摘自《論語·子罕》,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31頁)

再次捧讀《論語》一書時,我的腦海裏突然蹦出了“熟稔三句可為師”。20年的從教經曆,人生不同階段讀《論語》的體悟,突然之間化作這七個字的感悟,從心底生發出來。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正所謂弱水三千,取一瓢足矣。《論語》千言,踐行三句可成良師也。而這三句,正是“教學相長”、“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許多新的理念開始慢慢被廣大教師接受。譬如,學生本身就是課程資源;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教學是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教師都在發展,都在提高。這些鮮活的表述,歸根到底,核心就是《論語》中的“教學相長”,四個字。“教學相長”,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而不是簡單地把學生當做“一張白紙”;要求教師善於利用學生這一課程資源,動態地把握師生、生生互動中即時生成的資源;要求教師蹲下來,以學生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教”。

記得2006年,我在磨一節公開課《小木偶的故事》。幾次試教我都不滿意。帶著思考,我又走進了另一個班,準備再試一次。這個班有的學生正在做“我來比畫,你來猜”的遊戲。看到他們十分投入,我突然靈機一動:這篇課文有那麼多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這些詞語既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理解的,又是串起這篇童話的一條線索,何不讓學生從“看詞語做表情”入手學習課文呢?就這樣,我臨時改變了教學思路,以“看詞語做表情”導入,由此巧妙地引出“笑嘻嘻”,由“笑嘻嘻”一詞帶出課文中含有這個詞的四個句子,從這四個句子擴展到故事的四個部分;再通過組織學生對這四個部分的分角色朗讀、體會,引出對課文所蘊涵道理的感悟;最後,以練習寫話、想象小木偶怎樣要回背包、露出“笑嘻嘻”的神情作為課的結尾。許多老師聽後,都十分欣賞我的這一處理策略,認為這樣做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學習心理。這次上課前的靈機一動,不僅讓我收獲了一堂成功的公開課,更讓我深深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深刻道理。倘若我們能經常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向學生,就一定能夠從學生那裏收獲無窮無盡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