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員激活寧夏農村“一池春水”(1 / 1)

科技特派員激活寧夏農村“一池春水”

胸佩特製胸牌,身藏致富絕技,常懷富民之心,奔走果園牛棚,有公職身份卻甘當農民,不是農民卻比農民臉黑:這些常年活躍在寧夏農村廣闊天地的“特殊人物”,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員。

經過幾年的創業行動,他們已成為農民的良師益友和合作夥伴,在寧夏山川牢牢地紮下了根,與農民結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農牧業生產急需的實用技術,通過他們進入到千家萬戶,轉化成生產力,變成農民手中的鈔票。

這些科技特派員,由原來行政事業單位的科技人員、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外地引進的高科技人才、離退休專家、農村鄉土人才等幾部分人組成,在寧夏共有1094人。自2002年以來,他們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鼓勵、支持、協調、引導下,帶著技術、信息、資金、項目奔赴農村基層,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創業行動。這些科技特派員,立足當地實際,瞄準市場需求,以資金入股、技術入股、租賃經營、獨資創辦、技術承包等多種形式,與普通農民、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結成“經濟共同體”,進而形成科技創業的長效機製。新品種的引進、新技術的推廣、新設備的應用,都有他們的貢獻。牛胚胎移植、羊三良雜交改良、魚高產養殖、水稻旱育稀植、反季節蔬菜種植、枸杞無公害統防統治、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優質水果儲藏保鮮等多項技術落戶寧夏、紮根民間,都是他們的功勞。青銅峽市的科技特派員牛永江,不但承包600畝釀酒葡萄園,而且將363畝荒地變成葡萄良種繁育基地,使2600戶農民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直接受益,被群眾選舉為科技副村長;原為中寧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的劉磊,把富民枸杞合作社辦成民辦、民管、民受益的群眾性組織,讓所有會員獲利;胸佩001號胸牌的郭躍軍,原是平羅縣科技局的一名股長,他將水稻旱育稀植技術推廣到數萬畝稻田,使每畝水稻比原來增產100公斤以上……據統計,寧夏科技特派員在農村累計投資26760萬元,同時吸引各類投資2243萬元,與農民建立了342個“經濟共同體”,領辦了128家企業、102個合作社,培植了14.6萬個科技示範戶,讓2500人從中就業,綜合效益相當於轉移農村勞力8000人。科技特派員在幫農民致富的同時,自己也成為科技人員中率先致富的群體。現在,他們年收入的總額已達到3316萬元。

科技特派員的作用和貢獻都令人刮目相看。在去年召開的寧夏科技大會上,有60名優秀科技特派員受到隆重表彰。其中,固原市科技特派員楊奇獲得20萬元重獎。科技特派員,在寧夏已成為人人敬重、處處歡迎、不可缺少的“明星”。

(原載2007年5月14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