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的大學生科技特派員
在寧夏農村的種植業、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中,有這樣一些“特殊人物”異常活躍:他們剛出校門,就挑起了大梁;他們不算正式就業,卻創出了不凡的業績;他們不占任何單位的編製,卻幹著社會最需要的事業。他們就是“大學生科技特派員”。
這支隊伍現在已有214人,而且還在迅速壯大。在寧夏整個科技特派員隊伍中,他們占有不小的比例,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現在,每年都有一些大中專畢業生由於種種原因暫時不能就業。而缺乏工作經驗又成為他們擇業的不利因素。一些畢業生閑在家裏,成為家長們的一塊心病。而他們自己一無資金、二無項目、三無經驗,往往很難自主創業。寧夏有關部門看中了這支有生力量,決定啟用他們參與科技特派員“基層創業行動”,擇優將其中學有所長、又熱愛農村科技事業的人發展成為“大學生科技特派員”。為他們提供一個鍛煉的機會、一個就業的渠道、一個展示才能增長才幹的平台,同時也為他們將來發展奠定一個較好的基礎。經過協商,由自治區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辦公室為每人每月提供300元補助,由當地縣級政府再為每人每月補助300元,所在的企業或農戶額外再給予適當補貼,這就使他們有了生活保障,可以放手大幹。兩年以後,他們經過考核可以成為正式的科技特派員,也可以另外擇業。雙向選擇,來去自由。
此舉受到大中專畢業生及其家長的熱烈歡迎。有關部門先在平羅縣進行試點,當即就有208名大中專畢業生報名。經過嚴格的考試、考察,平羅縣從中選定120人為大學生科技特派員。消息傳出,其他各市縣紛紛效仿。很快,靈武市、彭陽縣等地也都有了自己的大學生科技特派員。
可別說他們是初出茅廬,許多人一上場就有不俗的表現。寧夏農學院畢業的楊進舉從6頭牛起家,聯合另兩名科技人員籌集185萬元,在平羅縣姚伏鎮大興墩村建起一個“托牛所”。“托牛所”內有先進的機械化擠奶站、1500立方米的青儲池、標準的牛舍和比較完備的技術服務,現在有15個奶牛養殖戶的150頭奶牛“入托”。“托牛所”不僅為養殖戶節約25萬元投資,而且結束當地手工擠奶、串街零售的曆史。女大學生祝玲2005年3月才進入一家羊產業公司,幾個月後便成為企業新產品開發的技術骨幹。彭陽縣的11名大學生科技特派員,在菌草技術本土化和標準化方麵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平羅縣的120多名大學生科技特派員被分三批派到種植園區、鄉鎮畜牧站。科技特派員創辦的企業、合作社參與創業後,經受了鍛煉,學到了技能,開闊了視野,精神麵貌也發生很大變化。
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這些大學生科技特派員,既為農村培養了實用技術人才,又緩解了就業壓力,是一舉多得的好舉措。
(原載2005年12月29日《光明日報》二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