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風帆揚起之日,經濟展翅振興之時
科技在寧夏從未像今天這樣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科技的地位從未像今天這樣突出;科技的作用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得以充分發揮。
寧夏在幾年前就確立了“科技興寧”戰略,出台了一係列促進科技進步的政策措施。1995年9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又進一步把“科教興寧”戰略上升為引導、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性戰略。1999年,寧夏召開高規格的科技大會,自治區黨委書記毛如柏在大會上說,麵對嚴峻挑戰,寧夏究竟依靠什麼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綜合分析各方麵情況,最主要、最關鍵的還是依靠科技!
是的,寧夏落後,落後在科技;寧夏要改變落後,首先要改變落後的科技!經濟隻有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真正快速騰飛。為將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及各有關部門、廣大科技人員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科技和經濟的結合日趨緊密,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高。
“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取得明顯的戰果。火炬計劃、星火計劃、科技攻關計劃、豐收計劃、重大科技成果推廣計劃將一大批先進適用的農業科技成果和生產技術迅速應用到農業生產中,農業科技含量迅速提高。在短短10年中,寧夏糧食總產由16億公斤提高到20億公斤,又由20億公斤攀升到25億公斤,去年又躍上29億公斤的高台階。今年是大災之年,又取得曆史上少有的大豐收。畜牧業、水產養殖業也在科技的推動下迅速崛起,發展壯大。
寧夏走出了一條落後地區依靠科技實現農業迅速發展的成功之路。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份額已達源員豫,其中先進的引黃灌區已達到46%,就是各方麵落後、自然條件很差的南部山區也達到36%。
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技術開發則為寧夏的工業企業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促進了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強了企業的實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寧夏在人才、技術相對缺乏的條件下,闖出了一條依靠科技振興工業的希望之路。現在,科技進步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已達33%。
世紀之交,麵對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日趨激烈的競爭形勢,寧夏的決策者們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但這並沒有動搖他們奮起直追的決心和信心。
在今年召開的全區科技大會上,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了《關於加速科技進步的決定》、《跨世紀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關於充分發揮科技人才作用,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和《重獎有功科技人員的試行辦法》。提出要以農業科技進步、傳統工業改造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化為重點,加快寧夏科技創新體製的構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實現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優化,進一步增強寧夏經濟的實力和競爭力。在緣年內,要將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由現在的41%提高到50%,對工業的貢獻率由33%提高到40%,部分優勢行業要達到發達國家90年代初期水平,一些重點骨幹企業要接近當時的國際水平。
這是令人振奮的宏偉目標。
正如自治區黨委書記毛如柏所說:科技進步的風帆已經揚起,知識經濟的大潮正撲麵而來。實現我們既定的目標,潛力在科技,出路也在科技!
(原載1998年11月1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