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而高效的慶典(1 / 1)

簡短而高效的慶典

40年滄桑巨變,40年成果輝煌。

自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彈指一揮間,40年過去了。40年,在曆史長河中雖然隻是短暫的一瞬,但寧夏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近20年來,寧夏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各方麵的成就遠遠超過以往20年,530萬寧夏回漢各族人民為此歡欣鼓舞,豪情滿懷。他們以無比喜悅的心情,歡慶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偉大勝利,歌頌美好的新生活。

該怎樣組織自治區成立40周年慶祝活動?寧夏社會各界普遍關注。有關部門也早早開始了籌備工作。自治區黨委、政府圍繞“改革、發展、團結、奮進”的主題,確定了“隆重熱烈、節儉務實、規模適度”的原則,把慶祝活動的重點放在為人民群眾辦實事上:自治區黨委政府安排了22個與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公益性設施和扶貧開發項目;安排了一係列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城鄉群眾文化生活,達到了全民同慶、全民同樂的目的;廣泛開展了“我為大慶做貢獻”活動,激發各界群眾熱愛寧夏,振興寧夏的政治熱情,推動兩個文明建設;成功地舉辦了寧夏投資貿易暨東西部合作洽談會,對外開放實現曆史性突破;推動、組織各類新聞媒體的廣泛宣傳,提高了寧夏的知名度,擴大了寧夏的影響力。

就在各項籌備工作緊張進行的時刻,我國長江、鬆嫩流域爆發了特大洪澇災害。寧夏回漢各族人民在本區尚有群眾未擺脫貧困的情況下為災區慷慨解囊,捐款捐物超過2千萬元。這樣大規模的捐助活動,在寧夏曆史上是最多的一次,也充分說明寧夏回漢各族人民與全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寧夏人民記得,自治區成立30周年時,慶祝活動足足安排了7天。這次40年大慶,寧夏有關部門也計劃安排7天活動。災情發生後,寧夏區黨委、政府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精神,從大局出發,不沿舊例,開創新風,對慶祝活動作了較大調整和壓縮,取消了萬人遊行和大型招待會,將區慶幹部大會與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合並舉行,將慶祝活動時間由7天壓縮為一天,將區慶活動節約的經費全部用於南部貧困山區建設。

10月24日下午3點10分,中央代表團的專機到達銀川。這個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代表團規格不變,人員壓縮一半以上,隻有44人。在機場上,沒有舉行歡迎儀式,到機場迎接的自治區黨政軍領導及有關方麵負責人也不過20人。中央代表團一到駐地,顧不上旅途勞頓,立即聽取區慶籌備彙報。寧夏區黨委政府在彙報會上向中央代表團成員隻提供了書麵彙報材料。不到20分鍾,自治區黨委書記毛如柏的彙報和中央代表團團長溫家寶的講話就全部結束。中央代表團成員分頭行動,迅速投入各種慰問、座談活動。慰問、座談活動結束時,天色已晚,吃過晚飯,中央代表團又出席文藝晚會,同寧夏各界幹部群眾共同歡慶節日。

10月25日上午,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代表團團長溫家寶親手將區慶活動節約的經費交到固原地區行署專員馬金虎手中。這筆為數不少的錢,將全部用於貧困山區建設。當馬金虎將紅紙袋高高地舉過頭頂時,全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慶祝大會結束,上午所剩時間已不多了。但領導們還是抓緊有限的時間出席了《自治區成立40周年建設成就展》開幕式。為開幕式剪彩的,卻既不是中央代表團的團長,也不是自治區領導,而是幾位勞模代表,這一精心安排,顯然是有深刻寓意和象征意義的。

下午專機起飛前,中央代表團抓緊這最後的時間,分4路進行視察慰問。分別視察了銀川郊區塔橋小康文明村,看望了兩戶回族農民家庭,慰問了一個教師世家,參觀了寧夏農林科學院的一個重點實驗室和中試基地,視察了國家大型企業西北軸承集團公司,參觀了銀川南關清真寺、贈送紀念品並與部分穆斯林群眾合影。

從24日下午到達到25日下午離開,中央代表團在寧夏的時間總共隻有20多個小時,但他們卻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時間,把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和慰問送到寧夏回漢各族人民的心田,整個慶祝活動,起到了促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這簡短、高效而又充實的慶祝活動,一改舊例,新風撲麵,受到寧夏各界群眾的歡迎和稱讚。溫家寶團長也稱這次慶祝活動“帶了個好頭!”

(原載1998年10月26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