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光先是死在山東道上。臨死的時候還做了一部書,叫做《不得已書》。書中說的雖然也有些忠君愛國的話,但他指出許多事跡多沒有憑據;況且西洋人的曆法,既然是好,就應該叫他們辦理,就是不要他辦理,也應該自己先把曆法改好,他們也就無法可施了。
為什麼倒說道:“寧可中國無好曆法,不可使外國人住在京城。”請問西洋各國何止數千,就使趕了一個人,那裏保得定別人不來呢?即如離中國頂近的,就是俄羅斯。從北京向北出了山海關,過黑龍江,有一座山叫興安嶺。這條嶺的南麵是中國,北麵就是俄國。從前本朝得了黑龍江地方,大兵再向前進就看見一座大城,細細打聽,原來就是俄國地界。這座城名叫羅刹。
我們知道是別國地方,就把兵退了。那裏曉得,隻這一退,俄羅斯當作怕他,就一步一步僭進來了,直僭到蒙古布拉特烏梁海南麵。幸虧守黑龍江的兵把他趕去,他才稍有些怕懼。到康熙十五年,正是楊光先做監正的時候,忽然到一個俄國人,叫做尼果賚。皇上特為召見,給他一封書,叫他們不許滋事。那知俄國得了這書,非但不來理會,並且愈加凶橫,直到鬆花江左近。
這鬆花江是盛京的要地,豈可任他割據。所以二十一年,派都統彭春帶兵三千阻他的歸路。一麵趁江裏冰解,造了大船,渡過北邊,水陸並進,好容易把羅刹踹成平地。
隔了一年,卻又來了許多兵丁,十分厲害,而且多用火攻,故一時不能取勝。正在難分難解的時候,有一荷蘭國進京獻貢。這貢使說道,兩國相攻,終非美事。我國與俄國極近,情願做一個中人,勸他罷兵。所以當時就寫了一封國書,交荷蘭國使帶回,寄與俄王。俄王新死,本擬退兵,得這書就派人情願定一邊界,永遠和好。所以二十八年,派大臣索額圖在黑龍江邊界同他立約。鬧了許多時候,才把這界牌說定。從黑龍江往南多屬中國,往北多屬俄國。
再說俄國人多用茶葉、大黃,卻並不是本國出的,多要到中國來買,又不肯出錢,不過拿些貂皮等類交易。現在既經和好,就定了一個交易的地方,叫做恰史圖。恰克圖西麵有一個國,叫做厄魯特,向來屬俄國。這時候聽得中國強盛,亦備了許多東西到京來貢獻。
皇上亦差兵部郎中圖理琛去報答他。這圖郎中就從俄國西比爾往西,走過許多俄國的地方,畫了地圖,做了一部異域錄,把他的山川風俗詳詳細細都寫出來。那時中俄兩國總算太平。那知到了雍正二十二年,卻又鬧出一樁大事來。下回再細講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