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1 / 1)

作世俗應用之文,當如快吏主斷,並緣法令,應時決遣。

甲午十月二日,天欲明,夢宣尼令作《鏡銘》,中雲“湛然清明,灼彼群昏。”餘語皆不記。

秦會之既主和議,大帥皆罷兵權,賜田宅。予為嶽侯作謝表,有雲:“功狀蔑聞,敢遂良田之請;謗書狎至,猶存息壤之盟。”會之讀,不樂。

人之為善,須出於無心;若有心,則非為善矣。有為利而為善,有為名而為善,有望報而為善:其去為惡無幾矣。

養生家言:“凡人晨興索衣,而侍者誤,反衣以進,慎勿出聲,便接取服之,必有大喜。”讀此者往往信之,而不知其旨也。清晨榮衛流行,法當省節語言,葆惜和氣。人多急性,方著衣欲起,而顛倒反覆,必將躁怒叱罵,則所傷多矣。若明以此告之,固當知戒;然或遇事輒發,不能小忍,及悟則已有所損矣。故為有喜之說以誘之,人心幸其有喜,必隱忍而息怒,非實然也。

久處窮困,百事無成,心若死灰,掃除諸妄,皆已淨盡,無所願望矣。然猶未能忘者,尚願逢出世師,得安樂法,真氣自守,內無饑渴,和氣自衛,外無寒暑,衣食所需不複動念。耳目聰明,思慮清靜,步履輕健,寢寐安和,活一日一月一年,百年任其自然,如此足矣。或者至誠所格,仙佛憐念,天或賜之,未可知也。但行住坐臥,專精凝想,庶其有所遇乎?

動靜當要深思,得失不須先慮。

心息相依,息調心靜,此攝心之至要。神氣交養,氣定神全,此存神之至要。

子嚐客寓樓,居樓下,市聲喧雜。初若不可耐,洗心內聽,一二日後,寂無所聞,蓋與逃空穀者略無少異。以此自悟:能從耳根返源,則無所往而不靜也。聞蓋塵耳。

庚辰五月十四夜,泊舟桐廬郡津亭下。一更初,惡風暴至,山川震動,大木盡拔,急雨如傾,江水湧激,大浪高於岸旁屋。冒雨登岸宿民家,屋搖動欲飛去,瓦聲珊珊,空中相擊墮。至天明然後已。移泊津亭上,望江外群山,天色昏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