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怎樣成為出色的演說家(5)(3 / 3)

高爾基讚揚列寧的演講時說:“他的演說和諧、完整、明快和強勁,他站在講台上的整個形象——簡直就像一件古典藝術作品:什麼都有,然而沒有絲毫多餘,沒有任何裝飾,即使有的話,也看不出來,正如臉上的兩隻眼睛,手上的五個指頭那樣天生不可缺少似的。”

演講中的手勢不僅能強調或解釋演講的信息內容,而且能生動地表達演講語言所無法表達的內容,使演講生動形象,為聽眾看得見悟得著。

手勢在演講中的作用和類型有:第一是用來表達演講者的情感,使之形象化、具體化,即所謂“情意手勢”;第二是用來指示具體對象的,即“指示手勢”;第三是用來模擬狀物,比劃大小的,即“象形手勢”。在哪種情況下用哪類手勢都應視演講內容而定。因此在手勢運用上必須注意:一要簡潔易懂;二要協調合拍;三要富於變化;四不要無節製地頻繁使用。

什麼樣的手勢是有助於演講的,西方演講中有最常見的幾種手勢可供參考:

1意圖式的精確抓握手法

在這種節拍信號中,手的動作好像有意識地概括想像中很小的話題,但是手的動作不能延續到大拇指尖與其他指尖真正地觸及到一塊。這意味著演講者強調精辟的意圖勝似事實上精確的本身。揮動的手好像在尋找所探討的答案,但演講者未能真正闡明這個答案。

在演講中,演講者碰到具有探討性和不肯定的無把握的問題時,常用這種手勢。

2意圖式的強力抓握手法

演講者在演講時總想控製大廳的氣氛,如果聽眾並不是聚精會神地隨從演講者的意願,那麼演講者可采用意圖式強力手勢吸引聽眾。手指呈僵硬,五指分開,稍微彎曲,自然向前展開,隨即僵硬的五指自然鬆開。

3手掌向外式

這是談判者慣用的手勢。雙手微微顫動地向外開展,其本身暗示了說話人願意放棄某些條件,主動接觸受話者。這是一種強烈的表達願望方式,它希望說者和聽者之間早已形成的鴻溝能搭起一座橋梁,從而使聽者盡可能地進入演講者的“思想意境”,理解其暗示的道理。

4食指拍手法

一般在打拍子時,原則上運用五個手指的動作,但是有一種特殊的節拍手勢僅用一個手指,即伸直的食指,它表達了支配占有的欲望。

此外對這種手勢有兩種表達方式:食指向前指和食指向上有節奏地揮動。在第一種情況裏,食指若涉及某個話題和物件,那麼演講者就是強調這個題目和東西有待於討論。若指向聽眾裏某個人,那麼演講者是有意圖地針對那個人耍威風。這往往會給聽眾留下一種白熱化敵視態度和令人嫌惡的權勢欲印象。

在第二種情況裏,食指向上有節奏地揮動,意味著演講者在威脅、要挾和力圖征服某人或者某事的願望。

演講中的眼神運用

在整個演講中,眼神的表情達意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有經驗的演講者總是恰當巧妙地運用自己的眼睛,表達出豐富而多變的思想感情,以影響和感染聽眾,加強演講效果。

蘇格拉底曾談到眼睛能準確而鮮明地表達出各人的各種思想感情。意大利著名藝術大師達·芬奇有一句名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們常說“眼睛會說話”,它能夠表達出一些用語言難以表達的極其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個站在講台上進行演講的人,幾乎在整個演講過程中,他的眼睛都把他的思想感情、心理變化、品德、學識、情操、性格、趣味和審美觀等,毫不掩飾地展現給聽眾;而聽眾也總是要通過演講者的眼神窺探他的內心世界,展開廣闊聯想,接受思想,受到啟迪和教育。

演講者的眼神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說來,不同的眼神表現著不同的思想感情。眼神明澈、坦蕩,表現著為人正直,心懷博大;眼神狡黠、陰暗,表現著為人虛偽、心胸狹窄;眼光執著,表現著誌懷高遠;眼光浮動,表現著為人輕薄淺陋;眼光堅毅,表現著為人堅強、自信。

凡是親耳聆聽過周總理演講的人,無不為他那剛毅、睿智的眼神所吸引,從中得到激勵;凡是親耳聆聽過陳毅演講的人,無不為他那英灼、敏銳的眼神所懾服,從中受到鼓舞。

演講眼神變化有以下五種方法:

1前視法

演講者的視線要平直向前流轉,統攝全場聽眾。一般來說,視線落點應放在最後一排聽眾的頭頂部位。演講者除了特殊需要外,眼睛應保持平直向前,注視所有聽眾。這樣的視線,可以使聽眾感到“他是在向我演講”,引起注意;也有利於演講者保持端正美好的身姿,觀察聽眾的情緒和變化。

有些缺少經驗的演講者,在演講時,或每每仰望天花板,或時而俯視地板,或忽而左右環顧,或引目張望門窗以外,這些都是不應有的動作。

2環視法

即有節奏或周期性地把視線從會場的左方掃到右方,再從右方掃到左方;從前排掃到後排,再從後排掃到前排,不斷地觀察會場,與所有聽眾保持眼神接觸,增強相互間的感情聯係。運用環視法不宜太頻繁,反對“眼睛滴溜溜地轉”,這樣會使聽眾不知所以而感到滑稽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