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誌的國粹,他就越熱衷。約克 、馬丁路德、施泰因是他少目中的英雄。
德國自由戰爭是他最愛寫的主題。巴赫是他音樂中的上帝。盡管他的手指又
短又胖,象海綿似的,但是彈巴赫的樂曲卻非常出色。沒有人比他更了解德
國抒情詩,沒有人比他更熱愛德國語言,為之迷醉。但是象許多猶太人一樣,
他的家庭是後來才進入德國文化界的。他比最虔誠的德國人更信賴德國。
當戰爭爆發以後,他於的第一件事是急急忙忙趕到兵營,報名當一名誌
願兵。但是我今天仍能想象,當這個胖子氣喘籲籲爬上樓梯時,那些上士和
列兵會笑成怎樣。他們很快把他打發走了。利騷非常沮喪。但是正象其他人
一樣,他現在至少要用詩歌為德國效勞。對他來說,德國報紙和德國戰報所
報道的一切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他的國家遭到了突然襲擊,完全象威廉街
①
導演的那樣,最壞的罪犯是那個背信棄義的英國外交大臣格雷 爵士。英國,
是進攻德國和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他把這種感情表現在一首題為《憎恨英
國》的詩中,這首詩—我今天手頭沒有這首詩—用簡潔明了、印象深刻
的詩句煽起對英國的仇恨,發誓永遠不原諒英國的“罪行”。不久就出現一
種災難性的情況,說明要煽起仇恨是多麼容易 (那個肥胖、矮小、昏了頭的
猶太人利騷事先學了希特勒的榜樣)。那首詩就象一枚炸彈扔進了彈藥庫。
也許在德國從來沒有一首詩象那首《憎恨英國》那樣如此迅速傳遍全國——
① 恩斯特利騷 (Ernst Lissauer,一八八二—一九三七),德國抒情詩人和劇作家,一九一四年以發表
一首題為《憎恨英國》的詩而名噪一時。
① 漢斯約克馮瓦登堡 (Hans Yorck von Wartenbutg,一七五九—一八三○),普魯士陸軍元帥。
② 施泰因帝國男爵 (Heinrich Friedrich Karl Reichsfreiherr vom und zum Stein,一七五七—一八三一),德
國政治家和普魯士改革家。
① 愛德華格雷 (Edward Grey ,一八六二—一九三三),一九○五年至一九一六年任英國外交大臣,
一兒一四年竭力唆使法、俄與德開戰,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頁麵133-----------------------
縱然是《守衛在萊茵河畔》也沒有如此迅速。德國皇帝深受感動,授予利騷
一枚紅色的雄鷹勳章。各家報紙都轉載了那首詩:教師們在學校裏把它念給
孩子們聽。軍官們走到前線,把它朗誦給士兵們聽,直至每一個士兵能把那
仇恨經背得滾瓜爛熟。但是這還不夠。那首小詩被配上樂曲和改編成大合唱,
在劇場演出。不久,在七千萬德國人中再也沒有一個人不從頭至尾知道《憎
恨英國》那首詩的。不久,全世界都知道那首詩—當然,沒有太多的熱情。
一夜之間,恩斯特利騷紅得發紫,享受到一名詩人在那次戰爭中的最高榮
①
譽。當然,那種榮譽後來就象一件內薩斯襯衣 把他焚毀。因為戰爭剛一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