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方麵是有自知之明的,我知道,用無韻詩寫的劇本,加之要用古希臘

的道具服裝,這樣的劇本,即使是出自索福克勒斯或莎士比亞之手,也很難

在現實的舞台上“創出票房價值”。我隻是為了走走形式,才給幾家大劇院

寄去幾冊劇本,而且隨後也就完全忘卻了這件事。

因此,大約三個月後當我接到一封信封上印有“柏林王家劇院”字樣的

信件時,我不勝驚訝。我想,普魯士國家劇院會向我要求些什麼呢。出乎意

料的是,劇院經理路德維希巴爾奈—他以前是德國最著名的演員之一— $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竟告訴我說,我的這出劇給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尤其使他高興的是,他

終於找到了阿達爾貝爾特馬特考夫斯基長久以來一直想扮演的阿喀琉斯這

個角色;因此,他請我允許他在柏林的王家劇院首演這出劇。

我簡直驚喜得目瞪口呆。在當時,德意誌民族隻有兩位偉大的演員:阿

達爾貝爾特馬特考夫斯基和約瑟夫凱恩茨。前者是北德意誌人,氣質渾

厚,熱情奔放,為他人所不能及;後者是我的老鄉維也納人,神態溫文爾雅,

善於台詞處理。時而悠揚,時而鏗鏘,運用自如,無人能與之匹敵。而現在,

將由馬特考夫斯基來再現我塑造的阿喀琉斯這個人物,由他來誦念我的詩

句,我的這出劇將得到德意誌帝國首都最有名望 的劇院的扶植—我覺得,

這將為我的戲劇生涯開創無限美好的前景,而這是我從未想到過的。

於荷蘭的鹿特丹,故習稱鹿特丹的伊位斯謨 (Erasmus von rotterdam )。他是歐洲人丈主義最傑出的代表,

曾將《聖經》從希臘文譯成拉丁文,並確定了希臘字母的讀音。他的名著《愚人頌》(一五○九)是一部

諷刺作品, 以犀利的筆鋒,嘲諷教會的偽善,教士的放蕩,以及世俗貴族的窟碌。茨威格著有傳記 《鹿

特丹的伊拉斯謨的勝利和悲劇》 (Triumph und Tragik des Erasmus von rotterdam),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借

題發揮,抗議當時的法西斯主義。

③ 伊麗莎白一世 (Elisabeth I,一五三三—一六○三),英國都鐸王朝女 王,一五五八—一六○三年在

位。

① 瑪麗斯圖亞特 (Marry Stuart ,一五四二—一五八七),十六世紀蘇格蘭女王,美貌出眾,善詩文音

樂,但一生曲折坎坷,後為繼承英國王位的糾紛而被伊麗莎白一世處死,時年四十四歲。茨威格著有傳記

《瑪麗斯圖亞特》(Maria Stuat ,一九三五)。

② 讓加爾文(Jean Calvin,一五○九———五六四),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家,出身法國,一五三三年

改宗新教,是年法國政府迫害新教徒而逃住瑞士巴塞爾,一五四一年後長期定居日內瓦,創立加爾文教。

在他的領導下,日內瓦成為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有人稱他為日內瓦的教皇,他掌權後,敵視其他

教派,曾用卑劣手段,以“異端”罪名火刑處死西班牙科學家塞爾維特等五十多人。

③ 塞巴斯蒂安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