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我和埃爾溫吉多科爾本海伊爾⑥—一個年輕的文學朋友在一起
開夜車死記硬背。他今天也許不願意提起這些往事。因為他已經成為希特勒
德國的官方作家和普魯士藝術研究院院士之一。不過,學校沒有用考試為難
我。那位我的公開的文學活動中對我深為了解的好心腸的教授向我開了一個 〓思〓兔〓網〓
小小的玩笑,他在一次私下的事先談話中微笑著對我說:“您是最怕考嚴密
的邏輯學囉!“但實際上他後來有意讓我回答他知道我準能答得上來的那些
部分。這是我第一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的一門考試,而且正如我所希 望的,
這也是最後一次。從這時起我的外在生活是完全自由了。於是,迄至今日的
全部歲月都隻是為了取得內心的同樣自由而鬥爭。但這種鬥爭在我們的時代
卻越來越變得艱巨。
② 喬瓦尼切納 (Giovanni Cella,一八七○—一九一七)意大利作家。
③ 約翰伯那爾 (Johan Bojef,一八七二—一九五九).挪鹹小說家和劇作家。
④ 亞曆山大莫伊西 (Alexander Molssi.一八八○—一九三五)奧地利著名勇演員,意大利後裔,一九○
六年參加馬克斯賴因哈德的劇團。
⑤ 維爾哈倫不僅是詩人,而且也是一位副作家,《修過院》是他於一九○○年創作的反教權主義的心理劇。
----------------------- 頁麵73-----------------------
巴黎,永遠煥發青春的城市
在我獲得自由的第一年,我把巴黎作為禮物奉獻給自己。旱年,我曾兩
次匆匆到過巴黎,對這座異常繁華的城市隻有粗淺的了解,但我知道,誰年
輕時在那裏生活過一年,他就會一輩子都帶著一種莫大的幸福回憶。任何一
個地方都沒有象這座城市那樣,有一種使人處處感到青春活力的氣氛。任何
人都有這種感覺,但誰也沒有去探個究竟。
我此刻知道,我青年時代生活過的那個令人輕鬆愉快的:喜氣洋洋的巴
黎如今是不複存在了。自從希特勒的鐵蹄踏上巴黎以來,那種令人讚歎的怡
然自得也許是一去不複返了。當我開始寫這幾行字的時候,德國軍隊、德國
坦克正像白蟻一般湧向巴黎,要徹底破壞這座和諧城市的永不凋謝的繁榮、
柔美、歡樂和色彩斑斕的生活。而現在終於出現這樣的局麵:“卐”字旗在
艾菲爾鐵塔上飄揚;身穿黑衫的衝鋒隊正在越過拿破侖的香舍麗榭大道進行
挑釁性的閱兵。我從遙遠的地方:同樣可以感覺到,當占領者的翻口皮靴踐
踏巴黎市民的那些。舒適的酒吧和咖啡館時,那些從前十分好心腸的市民們
是怎樣流露出屈辱的目光的,屋子裏的人是怎樣膽戰心驚的。我自己的任河
不幸似乎也沒有像這座城市受到的侮辱那樣,使我如此震顫和沮喪。因為沒
有一座城市有像巴黎這樣具備—種天賦的本領:能使任何一個與她接近的
人感到歡欣。她曾給予我們最睿智的學說、最傑出的榜樣;同時她又給每一
個人開辟了自由和創造的天地,使每一個人在美的享受方麵越來越豐富——
難道她今後還能把這一切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