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來自製片方的說法讓我們樂觀地相信電視劇《沙家浜》還有幾分值得期待,可是在真正見識過之後,不少觀眾卻驚呼“上當”。原本長度為兩個小時的京劇樣板戲,被硬拉成長達30集的電視劇,這樣的改動顯然影響到整個故事的演進節奏和情節發展。即使編劇的水平再高,要想完美實現這樣的“擴容”也絕非易事。於是,劇情無可避免地大量“注水”。這就最終導致了《沙家浜》改編的失敗。為了填充20多個小時的戲分,土匪頭目蔣福順、“北方籍戰士”老馬等十幾個原作中沒有的人物被製造出來,為《沙家浜》中最為精彩的胡傳魁、刁德一、阿慶嫂的“智鬥”充當鋪墊。過多的人物不鹹不淡,過量的情節拖遝冗長,讓觀眾看得心裏憋得慌。而有些新增的角色,不但沒有豐富戲的內涵,反而削弱了原有角色的力度,如新添的漢奸鄒寅生和日本鬼子小野,與刁德一都屬於陰柔而笑裏藏刀的人物,三個反派一種色調,衝淡了刁德一這個主要的反派人物身上的“光彩”。①潘昕:《新版〈沙家浜〉成為“注水劇”》,2006年9月21日《新聞午報》。
英雄神壇上的《沙家浜》,被放逐到世俗的花園獨自徘徊。
這已經不隻是《沙家浜》的悲哀了,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文學除了選擇走向世俗市場,又能走向何方?可是我們仍然應該懷有美好的期待,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當代的文化沙漠裏,能夠神跡般地出現一片蔚藍的海。
——那將是文學的新生。
參考文獻:
[1]袁成亮:《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誕生記,《黨史縱覽》,2005年第2期。
[2]徐亞東:《〈沙家浜〉:兩度重寫及反思》,《名作欣賞》,2005年第14期。
[3]李曉峰:《關於小說〈沙家浜〉爭鳴的再思考》,《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4年第2期。
[4]鮑煥然:《祛魅之後的“英雄人物”為何如此尷尬》,《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
[5]童慶炳、趙勇:《改編名著的三條原則》,2003年5月27日《文藝報》。
[6]《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六卷專欄:關於小說《沙家浜》的討論。
包括以下文章:
①王鴻卿:《小說〈沙家浜〉爭議的背後》
②杜繡琳:《小說〈沙家浜〉的解構與重構》
③金鑫:《從經典走向世俗——論小說〈沙家浜〉的大眾傳播策略》
④張秀英:《小說〈沙家浜〉與樣板戲〈沙家浜〉比較談》
⑤王珩、劉剛:《從小說〈沙家浜〉到樣板戲〈沙家浜〉》
[7]中國戲劇家協會編:《京劇〈沙家浜〉評論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65年版。
[8]陳徒手著:《人有病,天知否》,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9]薛榮:《阿慶和沙家浜》,紅孩主編:《2003中國爭鳴小說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10]崔左夫:《〈血染著的姓名〉創作談》,《大江南北》1985年創刊號。
[11]從《〈火種〉到〈沙家浜〉》,2003年3月17日《南方周末》。
[12]小說《沙家浜》作者首次打破沉默借信報談創作,2003年2月25日《北京娛樂信報》。
作者簡介:趙欣,男,重慶人,武漢大學文學院2006級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