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世紀60年代前期:蜚聲滬上大放光(2 / 2)

根據大家的意見和舞台表演的實際條件,文牧在改編時將曆史上的36位傷病員縮減為18人,這樣就成功地避免了以前因為人物過多而使戲顯得零散的缺點,整體顯得更為緊湊。同時,他將“東來茶館”改為“春來茶館”,以“春來”為寓意,恰好表現了劇中英雄人物堅信勝利的春天必將到來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尤為出彩並且也成為了後來的京劇《沙家浜》最大的成功因素的改動,是加入了阿慶嫂的出場。原福州空軍政治部主任黃烽於1997年在接受《福州日報》記者姚佑波的采訪時介紹說:按照曆史實際情況,東來茶館的老板應是黨的秘密交通員——胡廣興,當年他和侄子胡小龍以開茶館作掩護,在常熟地區完成了黨交給的大量任務;戲裏說的“阿慶嫂”實際上是茶館老板胡廣興的老婆“阿興嫂”。文牧在《蘆》劇創作劄記中也談道:陳榮蘭看了劇本之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整部戲裏男角色已經太多了,不如將茶館老板改為老板娘,這樣有了女性主角的出現,可以增添很多戲,情節也會因此更加曲折生動。事實上,當時的《蘆蕩火種》劇本創作已經全部完成,所有的情節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整體性和連貫性。胡廣興這個角色的戲分很多,如果這個時候將男老板撤下,換成老板娘,那麼對於整個戲來說,將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已有的情節發展必須重新布局。難能可貴的是,文牧接受了陳榮蘭這個建議,並照此進行了修改。不但如此,為了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襯托得更加突出,他還再次對每一個角色的名字進行了仔細推敲。其實那時的阿慶嫂還不是阿慶嫂,按照江浙風俗,老板娘應該叫“阿興嫂”。文牧反複斟酌之後,覺得末尾的“嫂”這個字的音調是朝下縮的,所以當中一個字必須著重有力,才能與老板娘沉著機智潑辣果斷的個性形成呼應。可是“興”字顯得太平,於是文牧將“興”字換成了去聲的“慶”字,一叫起來果然是響當當的。經過劇組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劇本在不斷修改中日臻成熟豐滿,思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劇本定稿後,文牧又帶著大家一起進入了緊張的排練。①袁成亮:《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誕生記》,《黨史縱覽》,2005年第2期。

改編後的滬劇《蘆蕩火種》在上海公演之後,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人們不但深受那曲折感人的故事情節的吸引,還對劇中幾位主角的真實身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盡管劇組強調說主角都是虛構的人物,可仍然有不少人硬要把劇中的幾個重要角色與實際生活中的人物一一對號入座。有的說郭建光就是新四軍第五路軍參謀長夏光,也有的說是當時的新四軍六團政治處主任劉飛或是該團黨總支書記黃烽。其實,郭建光是文藝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是整個英雄群體的代表。正如黃烽將軍強調的,戲裏的人物都是塑造的,對號入座沒多大意思。第五路軍參謀長夏光確實在傷病員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帶領傷病員緊緊依靠陽澄湖人民跟日偽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作者創作時借用了他的“光”字,但與郭建光這位政治幹部的形象又不完全一樣。劉飛將軍也說:“郭建光是36個傷病員光輝形象的集中表現……我個人不是郭建光。”

自1960年首次演出至1963年末,《蘆蕩火種》經過了三次大的修改,從而日臻成熟豐滿,成為上海市人民滬劇團在建團十多年來演出的全部劇目中,連續上演時間最長、上座情況最好的一個劇目。戲劇藝術的成功與否,離不開廣大觀眾的鑒賞,滬劇《蘆蕩火種》上演後,在戲劇界和觀眾中引起了廣泛興趣和強烈反響。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劇種的9個劇團對《蘆》劇進行移植演出。在全國演出《蘆》劇的竟有31個劇團之多。

1964年1月22日,文化部特地安排上海人民滬劇團進京演出,此時,劉少奇、李先念、薄一波等國家領導人出席觀看,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與劇組演職員一起合影留念。

1964年3月5日,革命現代滬劇《蘆蕩火種》再次在上海隆重上演,並7個月連續演了370場,場場爆滿,觀眾達56萬人次。一個劇目、一個劇團連演7個月,這在解放初年的上海戲曲舞台上還是第一次。《蘆蕩火種》劇組也因其卓越的成就被譽為“部隊文工團”。主要演員丁是娥、石筱英還被部隊授予“五好戰士”稱號。

滬劇《蘆蕩火種》的成功為後來的京劇《沙家浜》打下了很好的底子,可以說沒有滬劇《蘆蕩火種》的成功就沒有後來革命現代京劇《沙家浜》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