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革”時期:芭蕾舞劇《白毛女》的命(2 / 2)

除了上述幾種藝術形式的《白毛女》以外,在“紅色經典”《白毛女》演變的過程中,還曾出現過京劇和連環畫的版本。1958年,馬少波、範鈞宏根據賀敬之、丁毅等同名歌劇改編成京劇《白毛女》,由中國京劇院演出,李少春飾楊白勞,杜近芳飾喜兒,葉盛蘭飾王大春,袁世海飾黃世仁。劇本保持原歌劇的基本情節和“舊社會將人逼成‘鬼’,新社會將‘鬼’變成人”的主題思想;運用京劇唱、念、做、舞等表演手段和傳統程式,並且根據內容需要,在劇本、表演、音樂、舞台美術等方麵作了革新的嚐試。而根據歌劇《白毛女》的故事原型編繪的連環畫長期以來已有多種,其中以華三川於1964年問世的《白毛女》彩色連環畫影響較大。

新時期以來,《白毛女》曾多次重演過,尤其是芭蕾舞劇《白毛女》,由上海芭蕾舞團再三搬上舞台。為紀念芭蕾舞劇《白毛女》誕生40周年,上海芭蕾舞團於2005年7月初至8月底舉辦了“《白毛女》故鄉行——從延安到上海巡演”活動。此次巡演演出的是新版第三代《白毛女》,與以前的版本相比,新版的《白毛女》更加注重藝術性和現代感,在人物塑造表現上一改過去的臉譜化和模式化,突出人物人性化的一麵。可見,“紅色經典”《白毛女》在走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曆程後,在今天繼續閃現出新的光芒,散發出曆久彌新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延安魯迅文藝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白毛女》,新華書店,1949年版。

[2]上海市舞蹈學校集體創作:《白毛女: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五周年》,北京出版社,1967年版。

[3]《中國電影劇本選集一》,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年版。

[4]周而複:《新的起點》,新文藝出版社,1951年版。

[5]楊潤聲:《從參加改編〈白毛女〉電影劇本說起》,《電影文學》,1951年第1期。

[6]《大眾電影》,1959年第18期。

[7]周葭:《有著顯著成就的〈白毛女〉》,《大眾電影》,1951年第26期。

[8]路夫:《上海郊區農民在火熱的土改運動中看影片〈白毛女〉》,《大眾電影》,1951年第26期。

[9]王濱:《簡介“白毛女”的創作情況》,《電影文學》,1959年第1期。

[10]楊潤聲:《關於電影〈白毛女〉人物原型的誤說、戲說和胡說》,《中華魂》,2004年3月號。

[11]公盾:《談芭蕾舞劇〈白毛女〉的改編》,1967年6月11日《人民日報》。

[12]傅艾棣:《要把革命樣板戲搞得好上加好》,1968年5月22日《文彙報》。

[13]洪子誠:《關於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國文學》,《文學評論》,1996年第2期。

[14]孟悅:《〈白毛女〉演變的啟示》,見《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轉引自《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下卷),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作者簡介:陶文玲(1983—),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200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