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紀50、60年代:《山鄉巨變》誕生與經典化(2 / 2)

《山鄉巨變》正篇於1957年12月完成,寫成後經過了六次大的修改,周立波在益陽改了三次,回北京又改了三次,他親自謄寫的字數就有六七十萬字。①曲珂:《從周立波的談話說起》,1958年11月5日《文藝月報》。正篇於1958年1月開始在《人民文學》連載,分六期載完,小說一發表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討論,同年7月《山鄉巨變》正篇由作家出版社初版發行,被譽為“《暴風驟雨》的續篇,描寫了中國農村的又一次暴風驟雨”。①周立波:《〈山鄉巨變〉》內容說明》,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1959年9月經作者校訂,改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第一版發行。續篇於1959年11月作完,1960年《收獲》雜誌第1期全文發表了續篇,同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初版發行。1963年6月經作者修訂,正續兩冊合並出版發行。

正篇的故事發生在1955年初冬,正是毛澤東主席發表《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報告以後,湖南一個叫做清溪鄉的小山村,青年團縣委副書記鄧秀梅被派到這個鄉傳達上級政策,協助合作化運動開始,到這個鄉建立了五個初級農業合作社為止。續篇接著講述了合作化運動基本結束,高級農業合作化建立之後農村的矛盾和鬥爭。合作化運動在山鄉引起了一場巨變,這場巨變不僅僅是生產關係的轉變,更是農民精神思想上的巨變。小說著重表現了不同人物在運動中的矛盾鬥爭過程,塑造了轉變過程中栩栩如生的眾多人物,如幹練的年輕女幹部鄧秀梅、大公無私的幹部劉雨生、穩重的鄉長李月輝、真摯又讓人啼笑皆非的老貧農“亭麵糊”、頑固勤勞的貧農陳先晉、堅持單幹的中農“菊咬筋”等等,人物個個形象鮮明、生動,讓人難忘。

小說正篇在《人民文學》開始連載的時候就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當時《人民文學》就在“編讀來往”欄目中刊登了一些《山鄉巨變》讀者的來信,討論了小說中方言土語的運用的問題。《山鄉巨變》也引起了一些批評家的關注和推薦,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1958年7月號的《人民文學》上登出了《關於〈山鄉巨變〉答讀者問》的文章,周立波向讀者提到了寫續篇的打算。在1960年續篇發表之後,同樣引起了讀者廣泛的關注和喜愛,山鄉裏的故事開始在全國各個角落,億萬讀者心中流傳。

1959年7月,《人民文學》發表了學者唐弢的《風格一例——試談〈山那麵人家〉》一文,唐弢針對有人對周立波淳樸厚實的風格的異議做了有理有據的辯解,他在文中說:“在一切成熟的——不管是年輕的或者年老的作家的筆底,新的風格正在成長。暴風驟雨是一種風格,風和日麗也是一種風格;絢爛是一種風格,平易也是一種風格。不同的風格都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而且服務得很好。”同年9月,《文藝報》刊登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建國十年來優秀創作”目錄,其中《山鄉巨變》排在第三的位置,初步確立了其文壇經典的地位。①《文藝報》1959年第18期封底。小說在人物刻畫和語言藝術上取得的成功獲得了文藝界的一致盛讚,也得到了農民朋友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