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創業史》對當代文壇的影響及新世紀以來的接受(3 / 3)

綜上所述,由於環境的變化,《創業史》的評價和接受有著非常大的落差:在政治年代鮮明的政治態度成為評價這部作品的首選;在文化研究的學術氛圍中,《創業史》又被賦予更多的文化意味。現在藝術眼光又重新投射到這部紅色經典之上,細節的描寫成為它之所以成為經典的一種主要品質。這種評價體係的變化具體而微地表現了中國當代文學觀念的發展曆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創業史》的評價、接受和影響可以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活化石。

參考文獻:

[1]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華中師範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係:《中國當代文學史稿》,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年版。

[3]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文學》編寫組:《中國當代文學》(2),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4]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5]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教程》,複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6]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三聯書店,2002年版。

[7]周揚:《周揚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年版。

[8]本雅明:《經驗與貧乏》,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9]安貝托·艾柯:《詮釋與過度詮釋》,三聯書店,2005年版。

[10]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佛克馬·蟻布思:《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與》,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12]佛克馬·易布思:《二十世紀文學理論》,三聯書店1988年版。

[13]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華中師範大學,2001年版。

[14]樊星:《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5]方錫德:《中國現代小說與文學傳統》,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16]何啟賢:《文學編輯四十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

[17]金宏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

[18]董之林:《追憶燃情歲月》,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董之林:《舊夢新知——“十七年”小說論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0]李楊:《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1]周天:《論〈創業史〉的藝術構思》,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22]閻綱:《〈創業史〉與小說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

[23]《大寫的人》,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24]《柳青專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5]柳青:《創業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

[26]柳青:《創業史》,陝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7]林白:《林白文集》,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28]路遙:《路遙全集》,廣州出版社、太白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29]陳忠實:《白鹿原》,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簡介:陳國和,男,湖北通山人,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武漢大學文學院2004級博士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