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20世紀80—90年代:吹盡黃沙始得(1 / 2)

五、20世紀80—90年代:吹盡黃沙始得

1979年9月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召開。知俠應邀出席了此次盛會,並在會上獲悉了劉少奇的冤案將要得到平反的消息。他趕忙致信上海文藝出版社,請求他們以後再版《鐵道遊擊隊》時,把當初被迫刪去的第二十七章補上。1980年2月,劉知俠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後得到了平反,《鐵道遊擊隊》也因此重獲新生,得以以完整的版本再版發行,於同年7月跟全國讀者見麵。正如他的妻子劉真驊感歎的那樣:“怎麼也想不到,一個作家,會在榮辱中沉浮,而一本書,也會在迭難中流傳!”①劉寶森、龔印明:《劉知俠和他的〈鐵道遊擊隊〉》,2004年10月15日《棗莊日報》。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鐵道遊擊隊隊員順利護送劉少奇、陳毅等國家高級領導人過往延安的英雄事跡終於重新得到了世人公正的評價。

1980年,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井上隆一先生將《鐵道遊擊隊》翻譯成日文,並在中國文化交流協會的安排下,於1982年將他的譯作親手奉送給劉知俠。譯作忠實於原著,並在序言中,對“日軍”的種種罪行和“對中國無辜民眾的暴孽”做出了虔誠的反省,表達了日本人民希望同中國人民和平友好的願望。①劉寶森、龔印明:《劉知俠和他的〈鐵道遊擊隊〉》,2004年10月15日《棗莊日報》。足見知俠的作品不僅僅讓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受到鼓舞,也讓當年的侵略國國民得以反省,《鐵道遊擊隊》得到了他們的共同認可。

曆經重重磨難,劉知俠和他的《鐵道遊擊隊》更加被人們所熟知和承認。在以後的日子裏,《鐵道遊擊隊》又被改編成好幾個版本的影視作品,但是因為改編過的作品對原作解讀出現不同,人們對它們的評價也呈現出差異。

198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了12集電視連續劇《鐵道遊擊隊》。據說知俠感覺劇中的故事情節嚴重脫離了生活,摻雜了太多的人工痕跡,在看了一半後便沒有興趣再看下去。他的老伴劉真驊回憶:“他感歎道,要是看看本子就好了。我覺得他帶了很大的遺憾。”①宮麗麗:《〈鐵道遊擊隊再現熒屏〉——巨資重彈土琵琶》,2004年12月15日《青島廣播電視報》。該劇播出後反響極為平淡,未能引起觀眾廣泛的關注和評價,惟有劇中的主題曲流行開來,被傳唱一時。

199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峨嵋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袂打造的電影《飛虎隊》,也改編自《鐵道遊擊隊》。該片由王冀邢導演,劉威擔綱主演劉洪,李雪健飾演王強,王誌文在其中客串生性懦弱的張蘭,芳林嫂由陳小藝飾演,片中還薈集了張豐毅、潘長江、李強、常戎、趙小銳、雷漢等眾多明星。電影以老洪、王強參加遊擊隊與日偽軍作鬥爭為主線,以他們最終舍身炸臨城作為結局,濃縮了鐵道遊擊隊的故事。①劉悠揚:《1956·〈鐵道遊擊隊〉:今日再彈我心愛的土琵琶》,2005年7月23日《深圳商報》。這次改拍,對老片中的一些經典鏡頭盡量棄之不用,而努力從原著之中以及小說之外的關於“鐵道遊擊隊”的史實中發掘素材。新片保留了原有的人物,但賦予了他們全新的言行,並在片中加進了關於土匪草莽的輔線情節,增添了槍戰武打場景。導演意圖在於把它改裝成懸念不斷的情節片的同時,又將它包裝成當時很受歡迎的動作片,但是這部影片播出之後並沒有取得太好的市場業績。雖然也有人評論《飛虎隊》“‘新’‘奇’鑄出豐碑來”①原言:《十大明星重演“鐵道遊擊隊”——〈飛虎隊〉創作紀實》,《市場研究》,1995年第9期。,認為《飛虎隊》比原版電影《鐵道遊擊隊》更忠實於原著,更加生動貼切,但還是引來頗多爭議。在1996年第5期的《電影評介》上專門發了兩篇針鋒相對的文章,闡述了人們對新版《飛虎隊》和1956年版電影的不同看法。一篇題為《別具神韻各有千秋——〈飛虎隊〉與〈鐵道遊擊隊〉對比談》,認為《飛虎隊》是“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礎上大膽進行了藝術再創作,拍攝出了一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電影作品”①施殿華:《別具神韻各有千秋——〈飛虎隊〉與〈鐵道遊擊隊〉對比談》,《電影評介》,1996年第5期。;但是同頁另外一篇題為《藝術分寸嚴重失衡——〈飛虎隊〉人物形象謅議》的文章卻對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問題提出質疑,對新片中劉洪的綠林氣、李正的遊俠氣、王強的油腔滑調、芳林嫂的逆來順受給予了批判和抨擊。像“青出於藍而‘遜’於藍”,“重拍片並未獨辟蹊徑,甚至遠遠低於原片既有的藝術成就”,“是一部失敗的重拍作品”,“是一種徒勞的浪費”這樣的批判之詞,遠遠多於溢美之詞。當時劉知俠已經辭世,次年,在棗莊市舉行的鐵道遊擊隊紀念碑落成典禮上,杜季偉等老鐵道遊擊隊隊員在與知俠之妻劉真驊交談時,對《飛虎隊》竟然被翻拍成為“警匪片”表示出了深深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