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革”十年:香花耶,毒草耶(1 / 2)

四、“文革”十年:香花耶,毒草耶

在中國電影史上,“十七年”電影(“十七年”電影,是學界對建國後到“文革”前的國產電影的總稱,因為從1949年至1966年在時間跨度上整整達十七年時間)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這個階段的電影以為工農兵服務為理念,以表現“人民戰爭”,塑造“人民英雄”,凸現革命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為價值取向。而1956年“雙百方針”的提出更是為革命曆史題材電影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電影《鐵道遊擊隊》,成為了“十七年”抗戰電影的一個典範。①劉悠揚:《1956·〈鐵道遊擊隊〉:今日再彈我心愛的土琵琶》,2005年7月23日《深圳商報》。它的輝煌得益於當時相對寬鬆的文藝政策,但是“文革”文藝政策的改變立即使它由“香花”的境地墮入“毒草”之列。1966年2月,林彪、江青等人拋出了“文藝黑線專政”論,編造謊言,捏造罪名,對很多文藝工作者進行迫害。電影行業首當其衝,《鐵道遊擊隊》和原著作者劉知俠本人在這場浩劫中也就經曆了一場大劫。

1968年1月,在紅代會北京電影學院井岡山文藝兵團、江蘇省無產階級革命派電影批判聯絡站﹑江蘇省電影發行放映公司聯合印發的題為《毒草及有嚴重錯誤電影四百部》的小冊子中,1956年版黑白電影《鐵道遊擊隊》位列第十二,冊子中關於它的批判詞為:“沒寫主席關於遊擊戰的戰略戰術原則,寫的是主席批判的遊擊主義。遊擊隊不靠群眾,都是神兵,隻有芳林嫂一個群眾。有政委,看不到政治工作,不像有高度組織紀律性的無產階級遊擊隊,像一幫農民、小資產階級隊伍。沒寫黨的領導,不像八路軍領導的、單純地搞驚險神奇動作,宣傳個人英雄主義。影片的插曲很不健康。”《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這首歌曲受到批判後,作曲家呂其明便因為歌曲中“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等歌詞而被造反派冠上“用低俗的歌曲惡毒攻擊偉大領袖毛主席”的罪名,在“文革”中受到揪鬥。電影《鐵道遊擊隊》的編導和女主角“芳林嫂”的扮演者秦怡也均在“文革”中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

小說《鐵道遊擊隊》一下子就成了“大毒草”,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遭到查禁。當時小說被錯誤扣上的主要“罪名”在於:不僅描寫的是一群無組織紀律的無產者的鬥爭,沒有遵循毛澤東關於遊擊戰的戰略原則,還在“掩護過路”這章中為“被打倒的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樹碑立傳。文革開始後,劉知俠首當其衝成為受批判對象,眾多的大字報,“山東省的文藝黑線頭子”、“蘇修特務”等數不清的黑帽子,一並強加於他。造反派把他囚禁到牛棚,經常拿他遊行示眾,批判鬥爭,甚至對他進行毒打和非人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