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世紀50—60年代:它們讓中國人(3 / 3)

從1954年開始,丁斌曾和韓和平先後五下山東,深入體味鐵道遊擊隊當年戰鬥、生活的情形。實地體驗生活,他們掌握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創作資料,為創作這套連環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完成後,1955年他們開始了這項艱巨的創作工作。他們決定采用為當時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單線白描的形式來表現這部連環畫,這一創作手法得到了著名作家峻青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讚揚。在著名畫家程十發的提議啟發下,二人還充分借鑒了京劇《三岔口》的武打表現手法,克服了創作中出現的單線不易表現夜間戰鬥情節的棘手難題。前後通過近十年的潛心創作,這套由董子畏改編腳本,丁斌曾造型創作打鉛筆稿,韓和平勾線的連環畫,從1955年起陸續和讀者見麵了。丁斌曾自敘這是他和韓和平花費精力最多,創作時間最長的一部作品。作者在創作這套10冊,包含一千多幅畫頁的連環畫時,既十分注意連貫性,又善於變化;在塑造出了個性鮮明、極富藝術感染力的人物形象的同時,還把當地的風土人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作品富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滲透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可以說和原著一樣是一部工程浩大的優秀“長篇”。

這套連環畫一上市就深為人們所喜愛,是廣為流傳的熱門讀物。據當年讀者回憶,看這套連環畫可以獲得十分美好的體驗:它氣勢磅礴、引人入勝,拋開精彩的故事不說,單看畫麵就很讓人沉醉,仿佛在看立體聲電影——生動、緊張、扣人心弦。作為經典,這套《鐵道遊擊隊》連環畫有屬於它自己的輝煌:在1963年全國第一屆連環畫評獎中獲得繪畫創作一等獎、文學腳本二等獎。連環畫自出版以來,共計再版20次,重印47次,累計印發3652萬冊,成為中國連環畫出版史上再版次數最多、印刷數量最高的現實題材連環畫。時至今日,它仍然為連環畫愛好者所喜愛,成為現在收藏市場上的寵兒,價值不菲。

1963年,原山東省曲協主席、著名評書藝術家傅泰臣開始根據知俠原著把《鐵道遊擊隊》改編為山東評書。他帶領弟子們曆時三年,“三下棗莊、三進微山湖”,同當年的鐵道遊擊隊隊員生活在一起,采擷了很多真實動人的故事,成功地改編完成了全書的上半部分,於1965年經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了《評書鐵道遊擊隊》(上部)。不僅如此,傅泰臣還是一名著名的評書表演家,多年實踐,讓他在演說中能夠對歌、賦、讚、語運用自如,把“說、學、做、白、評”五藝俱佳的藝術風格展現得十分到位。早在1957年山東省第一屆曲藝彙演中,他自編自演的《血染洋行》便因將風采各異的遊擊隊員形象刻畫得十分生動,獲創作一等獎及表演一等獎。經由這位評書泰鬥的改編、潤色、表演、傳播後,《評書鐵道遊擊隊》迅速成為山東評書中的又一枝奇葩,贏得了廣大評書愛好者的讚譽。

劉知俠創作的優秀小說催生了優秀的電影、連環畫和評書;而優秀的電影、連環畫和評書又進一步推動了小說的普及和經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