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就今天的知識水平而言,人們還無法斷定宇宙會不會永遠膨脹下去。如果它再次收縮,問題便在於這將會在什麼時候發生。答案完全取決於宇宙重量超過臨界重量究竟有多少。如果超過百分之一,那麼在大約1萬億年後宇宙將再次收縮;如果超過百分之十,收縮會提早到1000億年後發生。如果暴脹理論是正確的話,它同上述問題之間的關係是很有趣的。當然,這種理論的描述是理想化的。嚴格地說,暴脹必須延續無限長時間才能達到這個臨界值。實際上這個階段所經曆的時間非常短。因此,宇宙的實際質量會比這一臨界值稍大一些,或者稍小一些。對前一種情況,坍縮最終總要出現。暴脹理論中很奇怪的一點在於向這個臨界值的逼近,是按指數規律極快進行的,這意味著在經過一段極短時間的暴脹之後,宇宙實際上所具有的重量已非常接近這個臨界值。因此,宇宙遙遠的未來與爆炸後第一秒鍾時間內暴脹行為的具體細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作者為了引入一些數字,說明可能的情況是暴脹開始於大爆炸之後僅10到34秒。作者把這段時間稱之為一個滴答。暴脹可能延續幾百個滴答,然後就結束了。由於時間有限,暴脹必定是不充分的,隨後所產生的宇宙其重量非常非常接近而又不完全等於臨界值。如果實際重量比臨界值來得大,那麼經過漫長的歲月,宇宙會再次收縮。
他說,按指數規律迅速逼近臨界值這一事實,意味著宇宙的壽命取決於暴脹相的壽命,而且後者對前者的影響十分敏感。粗略地說,要是暴脹每多堅持一個滴答,宇宙開始再收縮前所經曆的時間就會增加1倍。因此,譬如說100個滴答的暴脹導致宇宙在1000億年後再收縮,那麼101個滴答會使再收縮發生在2000億年以後,而110個滴答的暴脹暗示收縮發生在102400億年以後,依此類推。因為人們對宇宙暴脹是100個滴答還是1000個滴答一無所知,所以也無法肯定經過多長時間宇宙才開始收縮。但是很明顯,這大概總是發生在未來某個很遙遠的時刻。除非在數字上出現某種特別的巧合,否則再收縮的時刻應當與我們人類在宇宙中出現並生存下來的時間無關。所以人類可以預料,如果再收縮會發生的話,也隻會經過漫長的時間之後才會發生,這段時間是目前宇宙年齡的許多倍。如果情況確實如此(它還取決於暴脹理論所用的方法是正確的),那就是用最好的天文觀測儀器也無法確定宇宙的重量究竟在臨界值的哪一側。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所居住的宇宙有著怎樣的最終命運。
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人們一直在討論各種可能性以找到擺脫宇宙末日的出路。每當作者做有關宇宙末日的演講時,總會有人問到循環模型。這種模型認為,宇宙膨脹到極大尺度,然後再收縮到大危機,但它並沒有完全湮沒,由於某種原因它出現“反彈”,並開始另一輪由膨脹和再收縮組成的循環。這個過程也許會永遠進行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宇宙就應當沒有真正的開始或終結,不過每一次循環都會有特定的開始和結束而把它們區分開來。這種理論對一直受印度教和佛教神話影響的人特別有吸引力,在這類神話中明顯地反映出生與死、創生與滅亡構成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