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科學普及(21)(1 / 3)

作者說,性和生殖是適應生存的關鍵,自然選擇似乎應當把性和生殖的道路鋪墊得十分平整。從少年時期開始的羅曼蒂克的夢到戀愛、結婚、性生活,然後懷孕、生育、撫養孩子。可惜,我們都太熟悉這一過程中的全部苦澀和艱難了。一開始就是沒有回報的單相思,然後是戀人之間無窮無盡的爭吵,欲罷還休,早泄、陽痿、缺乏性高潮、月經病和生育並發症,以及嬰兒的嬌弱無助,特別容易生病。為人父母之後的夫妻矛盾,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充滿了痛苦。生育為什麼要承擔這麼多矛盾苦難?正是由於生育是達爾文主義生存適應中的關鍵問題,是處於自然選擇的激烈競爭旋渦中的核心問題,便有了這一係列不可能避免的糾葛。作者稱,達爾文醫學的貢獻之一是,表明了自然選擇怎麼能夠成為極其有效的適應性基礎,而同時使我們容易遭受病痛。人的這種脆弱性不是來自機體的任何規劃或代謝失衡,而是來自自然選擇過程的基本的限製。作者說:“我們不能改變這一切,但是我們不能理解它,由此找到種種方法來保護我們自己,使人類生活更加美好。”

精彩語錄

1、自然選擇沒有任何計劃、目的,也沒有什麼方向。

2、進化沒有事先安排的計劃,也沒有什麼思路。進行過程中,隻是充滿了嚐試和失敗,失敗和再嚐試的小修小補,每一代的微小變化逐漸在生命競爭遊戲中積累或者淘汰。……這是一個相對緩慢、盲目的過程,有時還不免走入歧途;然而,自然選擇所能達到的適應,應變的複雜和精確程度卻是無限的。

3、當這個人失去了一切之後說,“我的身體還好”。一個人失去了健康,一切都沒有了價值。

《宇宙的最後三分鍾》

作者:保爾·戴維斯(澳大利亞)

成書時間:1994年

推薦版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簡介】

保爾·戴維斯(paul Davies),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深受讀者歡迎的科普作家,現為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物理學教授。

戴維斯在物理學方麵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被譽為著名的物理學、科學大師。戴維斯能用生動簡潔的語言解釋深奧的科學概念,因此他同時又是一位深受歡迎的作家。《華盛頓時報》稱他為“大西洋兩岸最好的科普作家”。

戴維斯的代表作是《宇宙的最後三分鍾》。

【內容提要】

作者在本書開頭設想了一下世界末日的情景,描繪了宇宙最後三分鍾時人們的狀態。那是在公元2126年8月21日。在地球上,絕望的人們在整個星球上四處尋覓藏身之處,數以十億計的人已走投無路。世界末日來臨了。撞擊時刻臨近了。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都在緊張不安地看著手表。這正是宇宙的最後三分鍾。

作者說,上述景象會不會發生是不確定的。但已經有天文學家算出,一顆名為斯威夫特——塔特爾(Swifit一Tuttle)的彗星,在公元2126年8月21日與地球相撞的概率為百萬分之一。假若真的發生了,全球性的毀滅是不可避免的。全部人類文明便有可能毀於一旦。要是沒有相撞,人類便會寬慰地舒一口氣,並安心返回工作崗位。但是,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或者別的某個類似的天體早晚會撞擊地球。

因此,作者有理由認為,宇宙中到處都有劇烈活動,地球隻是宇宙中一個微不足道的天體,因而地球上以前很可能發生過許多可怕的事情。不過,地球保持適宜生命的環境至少已有35億年了,因而宇宙並非到處充滿危險。

作者認為,人類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的秘密在於人類生活在一個巨大空間。太陽係隻是在茫茫宇宙海洋中的一個極小的活動島。距太陽最近的一顆恒星遠在4光年之外。為了認識一下這段距離有多遠,想一想光隻需8分半鍾就可從太陽超越約150百萬公裏到達地球。而在4年的時間內,光將越過37萬億公裏的距離。作者又舉了一個例子:在仙女座方向上有一個名叫仙女星係的類似星係,它位於距地球200萬光年之遠處,它看上去像個模糊的光斑,肉眼勉強可見。點綴在可觀測宇宙中的星係有好幾十億個之多,有的呈旋渦狀,有的呈橢圓形,也有的很不規則。它們的距離非常遙遠。高倍望遠鏡能夠觀測到幾十億光年遠的單個星係的像。某些星係發出的光到達我們這裏所需的時間比地球的年齡(40億年)還要長。這樣大的空間意味著宇宙中碰撞是罕見的。對地球的最大威脅可能來自於地球本身。小行星的軌道一般不靠近地球,大部分小行星都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一條帶上。但是,木星的巨大質量會幹擾小行星的軌道運動,偶而將其中某個小行星推向太陽,從而對地球構成威脅。另一種威脅來自彗星。人們認為,這些看上去很壯觀的天體起源於離太陽約1光年遠的一塊觀測不到的雲團。彗星對地球形成的威脅並非源自木星,而是來自過路的恒星。銀河係不是靜止不動的,這是因為隨著恒星繞銀河核心作軌道運動,因而銀河係呈現緩慢的自轉。太陽連同它的行星小夥伴們每2.5億年繞銀心運動一周,沿途它們會有許多奇遇。附近的恒星或許會掠過彗星雲,把一些彗星引向太陽。當彗星穿入內太陽係時,彗星的某些易揮發物為太陽所蒸發,而後又被太陽風吹成長流,形成壯觀的彗尾。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某顆彗星在內太陽係的逗留期內會與地球相撞。這顆彗星便造成了對地球的破壞。但是,真正的罪魁禍首應是那些過路的恒星。幸運的是,由於恒星間的距離相隔很遠,這種恒星間交會是不多的。能造成全球性嚴重破壞的彗星撞擊事件充其量也不過幾百萬年發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