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科學普及(15)(2 / 3)

1、這個時代孕育著既有偉大的希望、也有巨大的災禍的雙重性未來。由技術進展而產生出來的全球問題,要求有國際的法律和管理製度這種形式的全球解決辦法。

2、科學家作為一個集團,是有能力在科學發展的早期就對其實行控製的,但是他們往往缺乏客觀性,隻是恪守他們集團的狹隘觀點,而且不能將他們的專門學科與廣大社會問題聯係起來。

3、人類自由現在麵臨下列困境:不加控製和放任自流的技術增長政策,會導致人類的毀滅和自由的喪失;但在另一方麵,為控製技術和避免技術災難而實行大規模的集中計劃和管理,可能導致個人自由的喪失。

《布魯卡的腦——對科學傳奇的反思》

作者:卡爾·薩根(美)

成書時間:1986年

推薦版本:三聯書店1987年版

【作者簡介】

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1996年),美國天文學家,享譽全球的科普大師,20世紀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1934年11月9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市,1955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6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60年獲得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博士學位。曾任康奈爾大學天文學與空間科學教授和行星研究室主任、美國天文協會行星科學學會的主席、美國地球物理學會聯合會行星研究會主席、美國科學促進協會行星學會主席,還曾經連續12年擔任研究行星的權威雜誌《伊卡洛斯》的主編,也擔任過加利福尼亞的噴氣推進器研究所的客座科學家和《太空漫遊》雜誌的投稿編輯。

薩根長期參與美國的太空探測計劃,並在行星物理學領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第2709號小行星就以其姓氏命名為“薩根”。同時,薩根也是偉大的科普專家和科學教育家,他在許多相關領域的權威雜誌上發表了論文。80年代他主持拍攝的13集電視片《宇宙》,被譯成十多種語言在幾十個國家上映,獲得巨大成功。他曾經是“美國超自然現象說法科學探究委員會”的成員,並於1987年獲得該委員會授予的“維護理性獎”。薩根撰寫了數十部科普讀物,其中《伊甸園的飛龍》榮獲美國文學與新聞著作的最高獎勵——普利策獎。1994年,他又獲得第一屆阿西莫夫科普獎。他一生中還獲得過美國天文學會的“突出貢獻獎”和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公共福利獎”。他的最後一部力作《魔鬼出沒的世界》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麵論述科學與偽科學的鬥爭。該書的副標題為“科學是驅走黑暗的蠟燭”,是他留下的警世之言。1994年,他又獲得第一屆“阿西莫夫獎”。薩根的主要著作有:《外星球文明的探索》、《被遺忘的祖先的影子》、《接觸》、《彗星》、《宇宙中的智能生命》、《布魯卡的腦——對科學傳奇的反思》、《無人曾想過的道路:核冬天和武器競賽的終結》、《伊甸園的飛龍——對於人類智力進化的思索》、《暗淡藍點——展望人類的太空家園》、《數以十億——新千年來臨之際關於生命和死亡的思考》、《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等。

【內容提要】

這是一本探索宇宙和我們人類自己的著作。它涉及非常廣泛的領域:意識和生命的起源,地球和太陽的形成,外星智慧人的可能性,以及宇宙的起源,本質和未來等等問題。作者在介紹這些重大科學前沿問題時,也闡述了科學知識的本質及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社會後果。寓意深刻,卻又深入淺出。

本書中第一章和第二十五章的某些思想是於1978年5月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精神病治療學會上,作者所做的威廉·梅寧格爾(William Menninger)紀念講演中最先提出的。第七章,是1974年2月在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年會上的一次談話。第十六章是1977年4月在華盛頓特區國家空間俱樂部年會的一次宴會上所作的講演基礎上寫成的;第十八章,是1976年3月在華盛頓特區史密斯協會舉行的專題討論會上的講演,這次會議是專為紀念第一次液體燃料火箭發射而舉行的;第二十三章,是1977年11月在康奈爾大學,聖人禮拜會議上發表的訓誡。

作者提出,科學是一個知識體,但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它的目標,從可能是一切物質構成單元的亞核粒子到生命體,人類社會共同體乃至整個宇宙,去找出世界是怎樣工作的,尋求可能有的規律性,洞悉事物間的聯係。我們的直覺決不是一個絕對可信的向導。我們的知覺可能由於訓練和偏見或純粹由於我們的感覺器官的局限而被扭曲,況且這些感覺器官也隻能直接感知到世界的一小部分現象。甚至在沒有摩擦的情況下,一磅鉛是否比一克絨毛下落更快這樣直觀的問題,亞裏士多德和在伽利略時代以前的任何人都不能作出正確回答。科學基於實驗,基於對舊教條挑戰的意向,基於了解宇宙真實麵貌的開放性。與此相應,科學有時需要膽識——至少是一種懷疑因襲智慧的膽識。此外,科學的主要訣竅是實際地思考。對於科幻小說,作者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對於人類社會而言,作者認為科幻小說的最大意義,莫過於它對未來的試驗、對各種可能目標的探索,和使未來的衝突減至最少。這也部分地說明了科幻小說之所以在年輕人當中有著如此廣泛的吸引力的原因:正是他們將生活於未來。作者始終堅持,今天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社會形態,沒有一個能夠很好地與今後一兩百年的地球相適應,如果有人能夠明智地或僥幸地生存到那麼長久的話。人們極其需要對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進行探索,不論是實驗性的抑或是概念性的探索。在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中,還能看到一些有價值的提示,它提示出在一個計算機化的技術社會中如何掀起一場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