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最後說明了兩個更具哲學意味的觀點。首先,大腦的許多行為是“突現”的,即這種行為並不存在於像一個個神經元那樣的各個部分之中。僅僅每個神經元的活動是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的。隻有很多神經元的複雜相互作用才能完成如此神奇的工作。第二個需要澄清的哲學難題涉及外部世界的真實性。我們大腦的進化結果主要適宜處理我們自身以及與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但這一世界是真實的嗎?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哲學問題。對此,作者認為,確實存在一個外部世界,它大體上不依賴於我們對它的觀察。我們也許永遠不能全麵了解這個外部世界,但我們能夠通過我們的感覺和大腦的操作獲得外部世界某些方麵的近似信息。我們不可能意識到我們頭腦中所發生的一切,我們隻能意識到大腦活動的某些方麵。此外,無論是對外部世界本質的解釋還是對我們自身內省的解釋,這些過程都可能出現錯誤,我們可能以為,我們知道自己某項活動的動機,但至少在某些情況下很容易說明,我們實際上是在欺騙自己。因此,有關真實性的問題一直是個謎。
精彩語錄
1、遺憾的是,現在關於這些瞬間改變的工作極少,這主要是由於突觸強度的長時程改變(一個當前很熱門的話題)更容易研究。大多數神經網絡的理論工作也沒有考慮這種情況。因此我們處於很奇怪的境地:一種對意識(特別是視覺覺知)可能是十分重要的現象,同時被實驗學家和理論學者忽略了。
2、在貯存記憶時,許多突觸連接的強度(以及其他參數)被改變了,使得在給定合適的線索後,所需要的神經活動能被重新生成。這樣記憶就貯存在腦中了。
3、與我們身體其他器官相比,人腦不是個單一的結構。像心髒、肝、腎、胰具有極不相同的功能一樣,大腦的各個區域也具有特定的功能。……同樣在大腦中也存在著許多的相互作用,參與運動控製的不僅有脊髓,而且還有在它上麵的許多區域,例如運動皮層、紋狀皮層與小腦。參與視覺的有上丘、丘腦的視覺部分與視皮層,它們必須各司其職。
4、身體的其他部分怎樣附屬於腦,又如何與之通訊的,這是一個極為明顯的事實,卻很少有人問津。神經係統就是接收來自身體上各種不同的傳感器的信息。所謂傳感器就是把化學或物理的影響,如光、聲或壓力,轉換為電信號。
5、活動回憶和潛在記憶,(這兩種記憶形式中)哪一種參與了我們所感興趣的極短時記憶呢?比較可能的是活動形式的記憶,即,你對一個目標或一個事件的立刻的記憶很可能是以神經的主動發放為基礎的。
《夢溪筆談》
作者:沈括(中)
成書時間:約1091年
推薦版本:上海書店1984年版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時期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公元1031年,沈括生於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的官僚家庭。他自幼勤奮好學,在母親的指導下,14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後來他跟隨父親到過福建泉州、江蘇潤州(今鎮江)、四川簡州(今簡陽)和京城開封等地,因此,對當時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沈括為人聰明勤奮,博學多才,他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同時,對方誌律曆、音樂、醫藥、卜算等無所不精。沈括也是出色的工程師、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嚴謹勤奮的治學態度和超群卓識的聰明才智使沈括在科學技術方麵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為官多年後,沈括的晚年是在潤州(今鎮江市)的夢溪園度過的,他將自己多年的觀察和思考總結成書,為後人留下了一部30卷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夢溪筆談》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科學技術著作。書中不僅反映出沈括的比較進步的科學史觀,而且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麵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的代表作之一是《夢溪筆談》。
【內容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