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科學思想(22)(1 / 3)

北宋沈括創作的《夢溪筆談》是一部我國經典的古代綜合性科技名著。全書共30卷,609條,約十幾萬字,通篇采用筆記體裁寫成。書中內容詳實,涉及領域廣闊,包括科學技術、曆史文化、經濟生活、政治軍事等許多方麵。其中關於自然科學的論述、記載和創見與發明占了很大的比重,涉及了數學、天文曆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學、藥物學等諸多領域,約占全書總內容的三分之一。全書以沈括創作此書的自序開始,介紹了他寫作此書的原由經過。在書中,他寫道:“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思平日與客言者,時紀一事於筆,則若有所晤言,蕭然移日,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謂之《夢溪筆談》。聖謨國政,及事近宮省,皆不敢私紀。至於係當日士大夫毀譽者,雖善亦不欲書,非止不言人惡而已。所錄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不係人之利害者;下至閭巷之言,靡所不有。亦有得於傳聞者,其間不能無缺謬。以之為言,則甚卑,以予為無意於言可也。”

本書按內容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等17門,涉及典章製度、財政、軍事、外交、曆史、考古、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等廣闊的領域,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首先敘述的是故事,即古代的禮製典章等方麵的曆史記載。“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鑾殿皆在其間。應供奉之人,自學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隸籍其間者,皆稱翰林,如今之翰林醫官、翰林待詔之類是也。唯翰林茶酒司止稱‘翰林司’,蓋相承闕文。”講述了古代翰林的由來和製度。“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鞢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靿皆便於涉草。胡人樂茂草,常寢處其間,予使北時皆見之。雖王庭亦在深薦中。予至胡庭日,新雨過,涉草,衣褲皆濡,唯胡人都無所沾。帶衣所垂蹀躞,蓋欲佩帶弓劍、帉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後雖去蹀躞,而猶存其環,環所以銜蹀躞,如馬之鞧根,即今之帶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環為節,唐武德貞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仍舊俗,而稍褒博矣。然帶鉤尚穿帶本為孔,本朝加順折,茂人文也。襆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係腦後垂之,二帶反係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唐製,唯人主得用硬腳。晚唐方鎮擅命,始僭用硬腳。本朝襆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又庶人所戴頭巾,唐人亦謂之‘四腳’,蓋兩腳係腦後,兩腳係頷下,取其服勞不脫也。無事則反係於頂上。今人不復係頷下,兩帶遂為虛設。”這則是介紹了古人穿衣戴帽的習俗。此外,故事中對許多禮節也有詳細描述:“百官於中書見宰相,九卿而下,即省吏高聲唱一聲‘屈’,則趨而入。宰相揖及進茶,皆抗聲讚喝,謂之‘屈揖’。待製以上見,則言‘請某官’,更不屈揖,臨退仍進湯,皆於席南橫設百官之位,升朝則坐,京官已下皆立。後殿引臣寮,則待製已上宣名拜舞;庶官但讚拜,不宣名,不舞蹈。中書略貴者,示與之抗也。上前則略微者,殺禮也。”“唐製,丞郎拜官,即籠門謝。今三司副使已上拜官,則拜舞於子階上;百官拜於階下,而不舞蹈。此亦籠門故事也。”沈括一生偏重於對科學的研究,因此書中對自然科學方麵的介紹是非常為豐富的,涉及力學、光學、磁學、聲學等各個領域,特別是磁學。《夢溪筆談》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偏角問題,對磁針的記載在時間上是最早的。對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做了四種實驗:將磁針橫貫燈芯浮在水上;將磁針架在碗沿或指甲上。這三種方法都不如用絲線將磁針懸掛起來。磁針技術上的進步,使沈括第一個發現了地磁子午線和地理子午線的不一致(即磁偏角的發現)。他指出:“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錄。在數學方麵,沈括曾經運用數學知識研究軍糧的運輸,提出了“運糧之法”,這其中蘊含了運籌思想的萌芽。另外,沈括還總結出了圍棋棋局總數,這其中又涉及了指數定律的運用。特別是《夢溪筆談》第30條的隙積術,實際上是《九章算術》中“芻童術”的發展,這相當於後來西方的“積彈”問題,隙積術的出現,奠定了高階等差數列的基礎。在天文曆法方麵,沈括本身也是頗有研究和見地,就在《夢溪筆談》整部書中就有22條是關於天文曆法方麵的。沈括以十二氣曆廢除了陰陽合曆中的置閏之法:“十二氣曆”按立春、驚蟄、清明、立夏等12個節氣定月份;一年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間。這既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又簡捷易算,還特別有利於農事活動的安排。歐洲直到800多年以後,才出現了類似的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