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科學思想(20)(1 / 3)

作者轉而對科學家進行了一番分析。認為盡管每一位科學家都會對即將來臨的革命有所意識,但是,並沒有什麼明顯的普遍的跡象可以告訴科學領域中甚至最為敏銳的觀察家,下一場革命將在那裏發生、將采取什麼樣的形式。即使最有才華的科學家也無法精確地預見他們自己將會引起什麼樣的革命。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科學家們是不希望革命受到阻礙的。事實上,科學革命的進度,或者,它們發生的頻率,既可能減慢也可能加快。也就是說,有些因素,例如大規模的財政支持,能夠加快科學進步的速度,能夠使更多的領域向具有革命性的科學活動開放,因為這種支持能為研究提供更多的人才,能夠製造或購買昂貴的儀器高備,開展野外調查,或考察、探險,進行觀測,在科學共同體中建立起更完善的通訊係統,以及給那些富有創造精神的女士和先生們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所有這些都需要大筆的資金。有可能獲得職業基金和用於培訓研究生的獎學金,這種希望吸引著具有創造潛力的青年男女步入科學界。相反,資金匱乏不僅限製著購置和製造研究用的儀器設備、限製著考察的進行,而且還限製著人們外出和進行無拘無束的交流,以及對於進步來說必不可少的科學情報機構的中樞係統的活動。更為重要的是,缺乏資金會使專業人類和獎學金的數額減少,並且會縮小用來招募下一代科學家的通信網。這種人力的減少,就會使富有革命精神的天才人物的恰當的時間位於恰當的位置上的可能性減小,從而直接減緩科學革命的速度。

精彩語錄

1、我並非隻是以我自己的個人評價,甚至也不僅僅是憑借與合格的曆史學家保持一致,去斷定哪些曆史時期構成了科學上的革命時期;我是以曆史證據作為依據的,我既要依靠曆史事件的參與者和同時代的目睹者們的判斷,也要對延續下來的傳統加以考慮。

2、不過,在19世紀,許多科學家和科學分析家開始把科學設想成一個持續的或永無止境的探索。科學探索的這個方麵已由一個數學的隱喻表達出來:真理存在於一根漸近線上,這意味著科學沒有任何簡單的有限的終點,真理是一個非常遙遠的目標,我們可以越來越接近這個目標,但永遠不會完全地達到它。

3、20世紀出現了大量的關於革命的理論和觀點,這並沒有什麼可驚奇的。因為本世紀頭幾十年,政治、社會、藝術和科學都發生了戲劇性的變革,革命(而不是進化)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描述科學發展的主導性觀念。但革命是科學進步所期望的或必備的特征這樣一種觀念,在本世紀上半葉卻不像現在這樣容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4、全新觀念的接受幾乎總要引起對基本問題——時間和空間、同時性、物種的穩定性、原子的不可分性、微粒和波動的不相容性、因果性、可預見性進行重新思考。此外,新觀念總是以完全不同的思想拋棄過去已被廣泛接受的信仰。這就難怪科學家要采用“已經看到了光明”或“改變信念”這一類詞句,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經驗與古典的宗教體驗相比較。

5、我們怎麼才能知道一場革命已經發生了呢?對此存在著兩類標準。一類來源於根據嚴格的定義所作的邏輯分析,另一類則來源於曆史方麵的分析。

《時間簡史》

作者:史蒂芬·霍金(英)

成書時間:1987年

推薦版本: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簡介】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專家和宇宙學家,1974年,史蒂芬·霍金被選入倫敦皇家學會——卡爾·薩根稱之為“我們這顆行星上曆史最悠久的學術組織之一”,把他的名字添進伊薩克·牛頓簽名的書中。1975年,教皇在梵蒂岡步下聖壇,將嘉獎“有傑出成就的年輕科學家”的勳章授予霍金。霍金在劍橋大學擔任著牛頓曾經就位多年的重要教職,1979年劍橋大學還授予他盧卡遜數學教授一職。1985年,霍金被英國皇家學會吸納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總之,霍金被世界公認為是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是對20世紀人類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的人物。

霍金,出生於1942年1月8日,英國人。1959年,他進入牛津大學學習物理,後來又在劍橋大學獲得了關於宇宙學這個研究領域的博士學位。21歲時,霍金就患上盧伽雷氏症,即一種罕見的、不可治愈的運動神經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簡稱ALS)。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在手術後幾乎至失去了講話的能力。由此,霍金隻能坐在輪椅上,靠一種語音合成器與人“交談”,看書也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但是,霍金的思考從來沒有停止過。

霍金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裏,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指出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裏,霍金又推斷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這個理論被總結在霍金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一書中,這部書被譯成近40種語言在全球發行,一直雄踞各地的暢銷書榜。霍金的主要著作有:《空間時間的大尺度結構》、《時間簡史》、《時空本性》、《霍金講演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