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科學思想(19)(2 / 3)

3、我說的“世界3”是指人類心靈產物的世界。盡管我在世界3中把藝術品包括在內,也把道德標準和社會製度(因此人們可以說,還有社會)包括在內,我卻主要隻談科學圖書館的世界,談論書籍、科學問題和理論,包括錯誤的理論。

4、讓我們把物質世界看作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地決定的。也就是說,讓我們假定種種事件按照物理學定律依次發生,但是在它們的聯係中有時有某種鬆弛,由與我們從輪盤賭或者擲骰子或者擲硬幣或者量子力學所了解的序列相似的不可預測的、也許是概率的序列來填充。

5、因而我們生活在開放的宇宙之中。在有人類知識之前我們是不能做出這個發現的。但是一旦我們做出了這個發現,就沒有理由認為這種開放性完全依賴於人類知識的存在。

《科學中的革命》

作者:I.伯納德·科恩(美)

成書時間:1985年

推薦版本: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作者簡介】

I.伯納德·科恩(I.Bernard Cohen),美國當代知名的教育家、科學史家。1914年3月1日科恩出生於美國紐約市,1937年在哈佛大學獲理學士學位,194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4年獲法學博士學位。後來一直在哈佛大學擔任教授,並且也在美國國內和其他國家多所著名學府執教。科恩還擔任過美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協會的主席、國際科學史和科學哲學聯合會的第一任副會長以及該聯合會的會長。

科恩治學長期從事著科學史及科學哲學方麵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並且撰寫了大量學術論著。這使得他不僅在美國國內,而且在國際學術界中都享有很高的聲望。

科恩的主要著作有:《本傑明·富蘭克林》、《牛頓革命》、《牛頓〈原理〉引論》、《科學文選:從達·芬奇到拉瓦錫》、《科學中的革命》、《新物理學的誕生》等。

【內容提要】

作者寫作該書的出發點是對科學與革命的好奇。作者指出,人們往往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科學及其與之相隨的技術,是通過一係列的革命性飛躍而進步的,這使得我們對自然界的看法煥然一新了。那麼,就對科學進展的描述而言,革命是否已經成為一種總能夠盛行不衰、並且總能夠令人滿意的描述方式了呢?那些富有創新精神的科學思想家們,例如開普勒、伽利略、哈維等人,是否確信他們本人的工作是革命的呢?與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同時代的人是否認為這些科學家的理論都引起一場革命了呢?也許,他們不喜歡把科學進步看作是那麼富有戲劇性的社會的和政治的變革,例如法國大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興起等,對於科學家、哲學家以及曆史學家們對科學革命的思考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作為科學變革的一個特征,是與革命這一觀念的曆史演變密切相關的。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構成了本書的出發點。

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論述17—20世紀科學革命這一概念的編年史和這一概念前後相繼的變化情況;作者從四個時期的每一個當中挑選出了一些主要的革命事例進行說明。他稱:“我之所以選擇這些革命的事例,或者是因為它們本身固有的曆史重要性(例如哥白尼革命、牛頓革命、達爾文革命以及愛因斯坦革命等事例那樣),或者是因為,它們與闡明或例證我所說的所有科學革命的主要特點有關聯。”

作者說他選定的革命時期:“我並非隻是以我自己的個人評價,甚至也不僅僅是憑借與合格的曆史學家保持一致,去斷定哪些曆史時期構成了科學上的革命時期;我是以曆史證據作為依據的,我既要依靠曆史事件的參與者和同時代的目睹者們的判斷,也要對延續下來的傳統加以考慮。”此外,作者說,今天(20世紀80年代——編者注)幾乎所有的科學家和科學史家們對過去都有這樣一種一致的看法,即所謂革命就是對科學思想進行一些重大的重新組合。當然,這種意見的一致並未使這些事件成為革命。那些追加的檢驗可用來幫助我們確定,什麼可以看作是革命,什麼則不行。革命思想發展過程中那些截然不同的階段,就是科學革命是否確實發生了的象征。除了這些問題之外,作者斷定,人們對於全麵的曆史記錄不可能存在什麼爭論:它表明,在現代科學開始進入成年時起的大約300年間,科學發展中的那些重大事件在思想上和實踐中都被看作是革命。作者把本書的主要任務界定為,就是對那些事件、對把它們視為革命的那些說明加以描述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