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科學思想(14)(1 / 3)

並且,作者認為人類性活動的強度和變化是獨特的,性的目的幾乎完全與生殖脫節。婦女性接受能力幾乎是連續的,除了月經之外沒有中斷。為什麼會這樣呢?可信的解釋是,這種特點促進了聯盟;這種生理上的適應把原始家族的成員結合在一起。通常,男女之間頻繁的性活動也降低了雄性的侵犯競爭活動。在其他靈長類和哺乳動物中,當雌性進入發情階段後,雄性的敵對行動就加強了。而在原始人類中,由於發情期的消失而減少了這種潛在的競爭,並確保了狩獵男子的聯盟。如果授精隻是性的一種生物學功能的話,那就應該以更經濟的方法在很短時間之內完成。從動物界的情況來看,那些社會性差的物種就沒有什麼交配儀式。而那些長期成對的物種中就有著精密的求偶儀式。因此,人類的大部分性快樂都是促進聯盟的強化因子。這樣,愛和性的確結合在一起了。

作者認為,猶太教和基督教錯誤地評價了性的生物學意義。直到20世紀羅馬天主教堂還斷言性行為的基本作用是丈夫給妻子授精。他們以為上帝在人的本質中安排了不可改變的訓令,而教會由此獲得了權威,這是荒謬的。從純粹的現象學描述到社會學基本理論的轉變,必須等待充分理解人類大腦和神經細胞方麵的充分解釋。隻有能對情緒和倫理判斷的機製在細胞水平上加以拆裝,才能搞清楚它們的性質。遺傳上的精確性,以及倫理學法典的絕對公正也要等待新的神經生理學的進展。在這一事業中,進化社會生物學的作用將倍加重要。它將嚐試重建進化機製的曆史。精彩語錄

1、在許多情況下,利他主義行為的前提中包含著同情之心——人類相互救助的心理基礎。然而,同情是有選擇的,而且往往是為自己服務的。

2、當然,人類利他行為的形式和強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決定的。人類的社會進化顯然更有文化性而不是遺傳性。但關鍵是所有的人類社會所強有力地表現出來的潛在情緒還是通過基因進化的。社會生生物學的假說並不能解釋人類社會之間的差異,但是它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不同於其他哺乳動物,以及為什麼在一個很窄的方麵(即親緣選擇占重要地位)人類和社會性昆蟲更加相像。

3、進化組成了兩個同時性過程:在一切物種都通過時間而垂直進化的時候,有些物種分離出兩個或更多的進化世係。一個物種或一個物種的群體的垂直係統發育慣性和物理學中的慣性差不多,它由群體的基本性質構成,這些性質決定著進化方向的變化範圍,同時也決定著進化的速度。

4、高級倫理價值的文化進化不能獲得一種與生物進化相反的方向和力量,並完全取代基因進化。基因是有約束力的。這種約束將是長久的。人類的價值觀必須與基因庫的影響相一致,否則是不可想像的。由於大腦是進化的產物,因此人類的行為、指導和驅動行為的最深刻隱秘的精神反應,都是一種迂回而複雜的技術手段,它們的目的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是使人類的遺傳物質得以維持和發展。倫理價值的最終功能也沒有超出這一偉大目標的更合理的證明。

《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

作者:S.錢德拉塞卡(美)

成書時間:1975年

推薦版本: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簡介】

S.錢德拉塞卡(S.Chandrasekhar,1911—1995年),享譽世界的天體物理學家,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錢德拉塞卡是美籍印度天體物理學家,生前一直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宇宙和天體物理學係教授。1931年,錢德拉塞卡從印度奔赴劍橋大學去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途中他提出了有關白矮星的理論,認為白矮星極其致密,是把太陽那樣大的質量擠壓進地球這樣小的體積之中的一類天體。盡管這種理論遭到當時最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愛丁頓的反對,白矮星的這一理論最終還是被接受了。後來,錢德拉塞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要原因正是對恒星結構和演化過程的研究的突出貢獻,特別是對白矮星的結構和變化的精確預言。錢德拉塞卡以後的學者也曾經提出具有比白矮星更高密度的恒星,但它們沒有超出錢德拉塞卡的理論,並缺乏一種預見性。

錢德拉塞卡的主要著作有:《恒星結構研究導化》、《恒星動力學原理》、《黑洞的數學理論》、《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等。

【內容提要】

本書是作者7篇演講的彙編,這些演講大致上有兩方麵的內容。前4篇主要闡述美學和動機的問題。其餘冠有米爾恩、愛丁頓和史瓦西講座的3篇演講,雖然其部分內容是介紹他們各自的經曆,但也都間接地談到了上述一般問題。特別是在卡爾·史瓦西講座的演講中,主要討論的是廣義相對論的美學基礎。這7篇演講反映了作者對於科學創造模式的一般觀點。第一篇演講是40年代作的,其餘6篇是在1975年之後的10年中作的。正因為前後相隔幾十年,所以它們顯示了一個科學家態度逐漸成熟的過程。從1946年作《科學家》的演講到1976年作《莎士比來、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造模式》的演講,中間相隔30年。作者說這是由特殊環境形成的。作者首先探討了科學與美的問題。他說,科學家一般都認為,科學追求的動機或這種追求的美學基礎,是不值得認真討論的。而且對認真討論這些問題的科學家,他們也往往持懷疑態度,認為不屑一顧。作者在1945年大致上也持有這種觀點。但是作者說他的目的是激發大學生的批評能力,使他們了解什麼是優秀的工作,引導他們盡力把各自的工作做好。作者談了他自己從事本行工作的體驗,通過闡述其特性、總結其目的以及解釋其技巧,來說明科學工作的價值。作者將1946年的演講與1985年的演講《美與科學對美的探求》放在一起,也許有助於讀者更好地判斷一位科學家對問題的觀點如何隨時間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