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科學思想(12)(3 / 3)

《科學界的社會分層》是科學社會學的名著,也是喬納森·科爾和斯蒂芬·科爾合作的代表作。

【內容提要】

科學社會學作為一門社會學學科的建立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情,但它的曆史可上溯到30年代。193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K.默頓發表了他的博士論文——《17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和社會》,從而奠定了科學社會學的基礎。但由於種種原因,科學社會學長期處於停滯狀態。1952年,默頓的同事伯納德·巴伯出版了《科學與社會秩序》一書,這是第一部全麵論述科學作為一種社會體製同其他社會體製之間的關係的著作。科學社會學的真正興起要歸功於默頓。1957年在他就任美國社會學學會主席的儀式上所發表的演講——“科學發現中的優先權:科學社會學的一章”。在這篇經典性的論文中,默頓通過對科學史上比比皆是的優先權之爭現象的分析,揭示了科學獎勵係統這個概念,即科學界是根據科學家的科學成就來分配獎勵,這種獎勵體現為科學同行對科學家的角色表現的承認。默頓認為,科學獎勵係統推動整個科學體製的運轉。

這就是作者的研究所具有的社會學理論背景。當時,作為社會學理論主流的功能主義受到了衝突理論的衝擊。兩大理論的爭論涉及社會學的各個方麵,有關社會分層的見解大相徑庭。社會分層是社會學的傳統研究領域。在社會學家眼裏,社會不平等現象是普遍存在的,社會是分層的。如何解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呢?功能主義者認為:每一個社會都有分層化的地位安排,這種安排是必需的;處在不同地位的人所獲報酬是不同的,這種報酬差異是激勵人們工作的要素;報酬差異取決於這些地位在功能上的重要意義以及有多少勝任的人可以獲得這個地位。衝突論者則認為:社會分層對於社會的運動並不是必需的,它隻不過是不同集團為爭奪權力而發生衝突的產物。

作者指出,科學是一個高度分層的社會體製。科學家在產出率、知名度和聲望上具有巨大的差異。對於科學界的社會分層現象,依據不同理論可做出不同的解釋。依據功能理論,處於科學等級結構之上層的科學家——即科學精英——應該是那些對於科學進步做出最大貢獻的人,他們的不可替代性較大,他們之取得科學精英的地位是基於他們的科學成就。依據衝突理論,在科學界,獎勵分配的不平等緣於權力上的不平等,某些成員通過對資源、設備和獎勵的控製而處於高級的位置上,而另一些成員則處在低級的位置上。究竟哪一種理論適用於科學界呢?為了回答這一問題,作者通過細致的經驗研究證實,科學界社會分層是普遍主義的結果。衝突理論的觀點缺乏經驗的證據。毫無疑問,作者的這項研究以及得出的這個結論對於科學社會學和社會分層理論都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作者還得出一係列有意思的結論。例如,科學界不存在對婦女、黑人和少數民族的歧視;隻有相當一小部分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未來發現的基礎,大部分科學家的工作對科學進步無甚貢獻;等等。該書的研究相當偏向以大學為基地的科學。雖然能提出一個強有力的論據,大多數重要的純科學發現主要是在大學的係以及附屬的實驗室中做出的。但大多數稱自己為科學家的人不在大學裏工作。非大學背景內的分層過程要等待其他人的關注。

同時,作者也不放棄對社會科學家的關注。他認為,社會科學家對美國社會中的不平等、公正、以及歧視等問題愈來愈關注。人們努力估計各種社會體製在付給人才報酬上的“公正性”時,正在研究可歸因於地位的、對個人生活機會的影響。社會科學家正在試圖確定所謂“不相幹的”特征在什麼程度上影響了社會體製識別人的方式,以及人們最終達到收入、聲望和影響的等級結構中的社會位置的方式。在美國社會的主要製度中,科學所受到的係統的關注也許最少。很少有人知道科學家是怎樣達到有聲望的位置的。